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上海市东方肝胆医院后勤部_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_上海市瑞金医院肝胆科(3)

2017-01-08 21: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在吴孟超的带领下,截止2002年底,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共施行肝叶切除13980例次,其中肝癌肝叶切除8937例次,手术成功率达98.5%,肝癌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38.1%,最长存活38年(至今存活)。截止1998年底小肝癌切除1028例,5年生存率达79.8%(≤3cm者5年生存率为85.3%)。肝癌切除总例数、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率等指标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4.发现了一系列肝癌标志物,建立了完备的肝癌早期诊断体系

自甲胎蛋白被发现后肝癌的早期诊断才真正成为现实。吴孟超提出了以“男性,40岁以上,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者为高危人群”的概念。对高危人群的肝癌普查大大提高了小肝癌的发现率。他组建了国内第一个肝脏外科专科实验室,改进了甲胎蛋白检测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 年代致力于新的肝癌标志物的探索发现,此期间先后发现醛缩酶同工酶A、岩藻糖甙酶、α1抗胰蛋白酶、异常凝血酶原等多种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在即使是甲胎蛋白阴性的情况下也能较高水平地表达,弥补了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标志物诊断技术的缺乏。80年代中期又发现了甲胎蛋白异质体,并自行制备了这种标志物的单抗,建立了敏感的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甲胎蛋白低浓度阳性患者的鉴别诊断水平。80 年代中期根据肝癌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肝癌在直径为3cm 时是从早期相对良性向明显恶性转化的转折点,在国内外最早提出应将小肝癌的体积标准从过去的5cm改为3cm,被全国同行普遍采用,目前已成为新的小肝癌界定标准。此项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5.开辟肝脏肿瘤生物治疗、微创治疗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形成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吴孟超始终认为手术是肝癌治疗的最佳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他最早在国内进行肝癌多种治疗方法的实践。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提出肝癌综合治疗的概念,指出肝癌需要序贯治疗,任何单一手段只是序贯治疗中的一个步骤,应合理地将各种手段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力量,提高治疗效果。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重点在生物治疗和微创治疗两个领域进行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肝癌“宿主免疫失调理论”和肝癌的“免化综合治疗”方法,并相继探索了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性免疫治疗等一系列生物治疗方法;“放射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微波固化疗法”,以及“射频疗法”、“氩氦刀冷冻疗法”、“高功率聚焦超声治疗”等微创治疗技术在他领导的医院相继采用并不断完善。此项工作的部分内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永不满足,实验研究谱新篇

从20世纪70年代成立最初的实验室开始,吴孟超逐渐相继扩大了实验室规模并组建了多个现代化实验室,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肝脏病理生理、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肝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和复发、转移机制、肝癌的耐药机制、血清标志物、肝癌新生血管形成及干预机制、肝癌的免疫学和各种免疫治疗方法、肝癌的基因治疗、肝癌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肝癌的相关基因以及肝移植相关的基础研究,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成就包括:

1.发现了一系列与肝癌恶性生物学特性相关的重要分子机制

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制地生长,易转移,术后复发等特性,及不同于正常细胞的结构或分子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吴孟超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肝癌生物学特性与其分子生物学本质之间的关系研究,首先从肝癌的DNA干系水平入手,发现肝癌从肝硬变期→癌变期→肿瘤浸润转移期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中,DNA干系呈现出从二倍体→四倍体→异倍体的特征性转变,观察到DNA干系是肝癌从早期向晚期转变的增殖动力学标志;并对人体不同体积大小肝癌的DNA倍体进行检测。发现人体肝癌在瘤体生长至近3cm大小时,是DNA倍体开始从二倍体→异倍体转变、生物学行为开始从早期相对良性向演进期明显恶性转变的重要时期,这是国际领域最早的从DNA干系水平认识肝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工作,对重新定义小肝癌,指导临床上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发表在《Cancer》等国内外重要杂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