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中东问题的由来_巴以问题的由来_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6)

2016-12-10 20: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巴勒斯坦战争从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根据停战协议,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耶路撒冷城的西部地区、巴勒斯坦北部地区、约旦河西岸边缘地带、 加沙地带的大部分),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约旦 兼并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东部地区,接受了那里定居的40万伯居民和20万逃到那里的难民。不过,约旦的兼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这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领,约旦于1988年正式放弃了对这部分领土的权利。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的一小部分领土,与约旦不同,埃及并没有对所占领土提出主权要求。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结束了对加沙的占领。

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伯国家始终未能建立。战争激化了伯国家和以色列、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阿以比较表

巴以问题的由来_中东问题的由来_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有关国家项目埃及等国以色列

军事力量开始时占优势开始处于劣势,但紧急动员,迅速壮大力量

指挥和战术没有统一指挥,缺乏配合,各自为战能够集中、统一使用力量,战术灵活机动,各个击破敌人

外交伯各国存在分歧,外交行动不一致有联合国决议支持,得到国际社会一定程度同情

(2)美国通过援助以色列插手中东事务,开始对巴以冲突发挥更大影响。美以关系越来越成为中东风云的一条主要线索。

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

1、背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等国产生的冲突,是引发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为开凿运河曾付出了12万民工的生命和800万英镑的代价。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邀请以色列加入。尔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以,两者是一拍即合。10月24日,英法以三国签署条约,决定对埃及共同采取军事行动。

开战前,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