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2022-06-03 21:1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构思、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主要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教材、课标及要求;

2、分析学生需求;

3、确定教学目标;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思路;

5、设计解决方法(教学策略);

6、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7、教学反思效果、创新、问题、措施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媒体使用、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教学设计偏向于对教学基本框架的构思,教案是对教学设计的一种比较具体的落实方案。传统教案是在教学大纲下,主要根据教师如何教而设计和制定的一种方案;因为课程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等都是固定的,所以,教学设计性不强,只须制定实施方案(教案)即可;现在的教案是在课程标准下既要设计如何教、也要设计学生如何学的方案,因为课标包括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要求,同时课标是教学底线要求,而一般教学都要超过该要求,所以需要设计目标、重难点、评价等,还需要设计教案和学案。

总之,过去的教学设计与教案不尽相同,现在的教学设计与教案合为一体,呈现的特点是:既比过去的教案简单,但又比单纯的教学设计具体,一般用表格形式表示,所以,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教案与教学设计等同使用。

(四)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一)素质教育观

1.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知识、技能、情感;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2.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二)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2. 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教案的理论依据怎么写,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系统的有序性,不仅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这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表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中,不仅要贯穿课堂教学之中,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之中,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最优化:

最优化是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而不是系统的要素“样样都好”。最优化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工作方案。最优化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不断完善的改进工作来达到。

(三)教育效能观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三、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智力,把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品质,逐步完成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教育、教养和发展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内因的作用,忽视外因的作用;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观,在我国至今仍相当普遍)。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则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当前,应当注意屏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及“唯师至上”、“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智”的教学理念。正确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师教的设计,也注重学生学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统一

心理学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动,另一部分是认识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动机、意志、兴趣、爱好;非智力因素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条件。

有研究证明:①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②越是低年级,相关系数越大;③智力水平中,学习困难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学设计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调动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教学过程是知识、技能、情意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

内化即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内化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贮存的过程。知识的内化即外部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认知结构(方式:同化、顺应);技能的内化即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智力操作。情意的内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的内化。教学过程忽视情意的内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外显即把内部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即信息的提取、运用和迁移。教学过程的外显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忽视外显的教学,就无法获得反馈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调控。内化与外显的关系是:内化是外显的基础,外显是内化的反映。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认识轻意向”、“重主导轻主体”、“重内化轻外显”的偏向。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要从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要从教师自身条件的实际出发。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1.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2.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3.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二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二)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学过程各要素达到有机的配合,才能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理。

善于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最大合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三)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原理

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有序不但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

教学有序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要体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上。不仅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中,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