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教师心语|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

2022-05-07 22:2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读书,哪来“诗”和远方

文/卜晶辉

金秋时节,中国教育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天津民航大学举行,感谢学校让我和几位同仁有机会走进专家课堂,近距离聆听专家的教学理念。

几节课听下来,我感受到了名师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名师们举手投足间那那浓浓的书卷气息;感受到他们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真正体会到“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的精彩。通过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语文教学方法中“万‘法’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广读书”让她成为一个会“玩”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其实是一句很俗的话,可是这句话在听了“长辫子”郭学萍老师的作文课后,又一次重捶我的心。初见郭老师——圆圆的脸嫩白,大大的眼黑亮。头戴一顶圆形红色毡帽,一头黑瀑布般的长发自由散落,下身穿一件九分阔腿民族裤,脚蹬一双红色圆头皮鞋。外批一件休闲式红风衣。看外表很难看出她的真实年龄,看衣着很难对应她的名师身份。而她就是那位让千万儿童对古诗、对作文产生兴趣的——长辫子老师。

“写作文”是让许多孩子头疼的问题。而郭老师的作文课堂,就是带着孩子们开心地“玩”。在玩耍、笑声中,时间飞逝,学生下笔成文。一节课每一个孩子都乐在其中,都玩得兴高采烈、神采飞扬。

郭老师的课是随便“说”、随便“玩”吗?当然不是。下面分享两个小片段。第一个片段,郭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这世界什么都能换,大家最想换什么?”其中一个同学回答说:我想“换社会”。郭老师立刻正色说,这个绝对不能换,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最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不能随便换。这里我们能看出郭老师上课语言幽默但不失严肃,风趣但不失严谨。虽然问题很开放,但是也不能任由孩子信马由缰。

第二个片段,一个同学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做“虚子”,郭老师立刻说:“我听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我知道“子”是对古代有德行的成年男子的尊称,还真没有听过“虚子”这个名字,而且还是个女孩子。这段点评充分显示了郭老师的学识,她在潜移默化中把国学知识点点滴滴渗透在教学之中,又不留“教学用力”的痕迹。所以说名师如同武林高手,捡起一根树枝可当剑使,而且是一把宝剑。

纵观整节课,像这样精彩的点评郭老师信手拈来,处处透露出她精湛的教学功底。她敏捷的思维,智慧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夸张的动作,奇异的穿戴,构成了鲜明的人物教学风格,也引来台上台下一阵阵开怀大笑。这节课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每个环节清晰明了,习作的方法全部蕴藏在老师高明的“收”“放”之中。学生就在这样的“玩”中写出了一篇篇的精彩片段。这节作文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个个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我听到后台中不时传出“老师签名,老师签名”的声音,郭老师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又成功圈粉无数。我想这些孩子,可能因为郭老师,可能因为一节课,就点燃了他们对习作的激情,从此爱上写作。我想说“好教师不是火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好教师应该是“火把”,自己熊熊燃烧,还能点燃无数的火焰……

二、“深阅读”学生阅读路上的指明灯

著名特级教师黄国才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引领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的特点。

学生们陶醉在《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一节课结束使人意犹未尽。黛玉初进贾府,引导学生从黛玉的视角去体会王熙凤这一红楼主角的性格特点。从黛玉见到王熙凤读起,透过“观其貌”“感其行”“听其声”三个细节描写,王熙凤泼辣、刁钻、精明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一个栩栩如生的王熙凤仿佛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我们来看课的结尾——“……你对王熙凤又有疑问了,对不对?(学生思索)对王熙凤的认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里,怎么办?去读《红楼梦》吧!读懂了王熙凤,你就读懂了半本《红楼梦》。孩子们,课后你一定要回到原著,一定要去看看电视剧,看看影视作品,一定要去听听广播《蒋勋说红楼梦》,你一定还要去听听戏曲,同学们,真正读好一本书,功夫在课外。再见!”一节课时间有限,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只用课堂的四十分钟显然是不够的,那就必须要让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内一篇带多篇,课内一篇带一本。只有这样才能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越。让学生爱读书,老师导读的力量就不可忽视,试想学生上完这么生动的语文课,能不对《红楼梦》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吗?这才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所产生的力量,教学以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为核心素养,这样教学目标才有意义。

课后黄老师作了《让思考成为阅读习惯》的辩课。在这个环节,黄老师再次显露了他非同一般的语文功底,《红楼梦》中大段大段的人物片段描写,黄老师出口成章,倒背如流。黄老师执教的只是《红楼梦》节选的六百多字的一篇文章,而《红楼梦》草绳灰线、绵延千里,书中人物众多,人物之间又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他能讲好《“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脑海中装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整个一本红楼巨著,是读书给了他十足的“底气”。是读书后的底蕴才让他上出一节这么生动的语文课。

黄老师还着重强调:成功的语文课,是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除了老师自己要做个读书人外,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深阅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有趣、读书有味、读书有用。可以说老师的发言紧紧围绕着“读书”二字。

三、关于学生“读书”的缺憾

这两节课,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当今学生关于读书的现状。在第一节课上,郭老师出示了“冰心”老人的照片,问孩子们谁知道她是谁。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老奶奶,老师问还有谁知道,另一个同学补充说这是一个短头发的老奶奶。郭老师说她就是世纪老人,在这里郭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但依然没有人接答,于是郭老师接着说——冰心。孩子们听到这个答案无动于衷。可见对冰心一无所知。至于她的本名“谢婉莹”更是闻所未闻了。冰心老人一生为儿童写了那么的诗歌、文学作品。而现在的孩子竟然不认识她!老师又出示了作家莫言的照片,问谁认识他?一个孩子马上举手,我看到郭老师非常兴奋,可是那个孩子却回答——“他是位短头发的爷爷”,我都能感受到郭老师的失落。于是老师又鼓励同学们说——“谁能知道他的名字,我就奖励给你一本我签名的书籍”。孩子们变得更积极了,可是没有一个同学能答对。这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屏幕上面出现的是明星——鹿晗,可能孩子们会异口同声的喊出他的名字……

第二节课,黄老师一上课,就为孩子们普及了一些“红学”知识,包括相关考证,这对于爱读书的孩子来说,一定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如果对《红楼梦》不了解就会一头雾水。看这些孩子的反应显然是后者。接着黄老师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吗?现场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接着有几个孩子回答,但都被黄老师一一否定,孩子们提的问题不是太简单,就是没价值。黄老师又问:“文中除了“凤辣子”还有哪些人物?”竟然有学生回答:“还有‘王熙凤’”!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两日听了一位名师的一节读书汇报课,课后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周一您邀请孙双金老师,周二您邀请王崧舟老师,周三您邀请薛法根老师,周四邀请窦桂梅老师。传说中的“四大金刚”都请来了,周五如果您瞧得起我,我就来。我们五个人上了一周的阅读课,可是如果您的学生不读书,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法,依然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位老师的一番话,也就验证了那句“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没有思考能力的学生是没有潜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有太多的诱惑,手机、iPad、电脑……哪一个都能瞬间给人带来“快乐”,而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读书绝非一日之功,它要静水深流,要慢慢品,渐渐悟,书读多了,人变得“高尚”起来,惟有读书带来的快乐才是久远的!读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快乐生活的源泉。我们借用《女王教室》里那位老师说的话——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四、“名师”与我

常常听到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非常愿意听名师上课,可是听完之后有人没听懂,有人学不会,即使把教案拿到手也上不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和“名师”的差距。因为我们只是“教书匠”,而他们更是“读书人”。我们的差距就在于少读了多少本书!所谓“名师”哪一个不是饱读四书五经,熟读唐诗三百?没有这样底蕴,又哪来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神出鬼没”、千奇百怪的质疑,应对起来如同指挥千军万马般的呼风唤雨、行云流水?无论学生要掉进怎样的“沟”都能将他引回正确的“路”。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下,师生不再是单纯的课程传授者与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门优秀的课程,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主角变为配角,从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名师为镜,能够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再次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提升了教学理念。听课、听名师讲座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捷径。语文课纷繁复杂,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听课不只一时去感,而要像牛儿一样,反刍常新。

当下有一句流行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读书,哪来“诗和远方”?胸中无墨,眼中无诗,“远方”也只能是艰难跋涉之后,换一个地方继续“苟且”!

李伟忠老师《我要的是葫芦》

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文/夏岩

2018年10月13日和14日,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语文组一行四人前往天津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同课异构,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观摩和讲座活动。

两天的学习,大家在感受名师风采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发现与思考。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伟忠老师,他为我们献上了二年级故事类课堂:《我要的是葫芦》。

课上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搭建平台,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几个轮回的有感情朗读,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再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对低年级教学的精准把握,整节课下来不只让学生们获益良多,更让我们与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课后,李老师还为我们做了《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的讲座,李老师的报告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再次让全体参会老师如沐春风,切切实实地享受了一场精神盛宴。

李老师提到,学习经历应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中,一个个过程构成了一个个学习环节,从而组成了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与学。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才能达到让学生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怎么流利到相对流利;从没怎么有感情地读到理解后有感情地读;从说得不好到能够说正确、说流利……而这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效地引领。

所以课堂上李老师第一让学生读正确;第二借助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同桌相互指着说说细长的葫芦藤、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分别在哪,让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三,借助图片,让学生感受葫芦藤的长势,并融入感情;第四,有效积累。从一个字不落地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到“ 的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的花”,再到“长满,开出”。孩子们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既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课堂才更生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李老师还提到,学习经历应该是一个自己学习的过程,要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给孩子。李老师利用葫芦娃发布了三个学习活动单,从而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了学生学习,清晰展现了接下来学习活动的任务,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达成这个任务所需的学习步骤。

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平等。因为它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节奏而下达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是一个先学后教的过程。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后面的以学定教。

最后,李老师讲到,学生的学习经历应是快乐享受的过程。早在前年上海就提出的一个大的评价改革,即三维评价:第一维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维评价学习习惯,第三维才是评价学业成果。评价一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节课的好与坏都是从这三个维度来出发的,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特别强调在小学阶段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两个元素: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