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设计说明书_换热器类型选择_冷凝器的设计(9)
壳程接管不带补强圈,故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为,取L1 340mm。3.3.4.2 管箱接管尺寸的最小位置图3-5 管箱接管位置管箱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见图,可按式进行计算:带补强圈接管 mm不带补强圈接管 mm取C,取L2 380mm。3.4 折流板或支持板3.4.1 折流板尺寸3.4.1.2 折流板最小厚度表3-7 折流板最小厚度公称直径DN 换热管无支撑跨距l ≤300 300~600 600~900 900~1200 1200~1500 1500 折流板最小厚度 1200 6 8 10 12 16 163.4.2 折流板和折流板孔径换热管Ⅰ级管束(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和不锈钢换热器)折流板或支持板管孔直径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8。表3-8 折流板或支持板管孔直径及允许偏差换热管外径或无支撑跨距 d 32或l≤900 l 900且d≤32 管孔直径 d+0.8 d+0.4 允许偏差 +0.403.4.2.1 折流板直径及允许偏差表3-9 折流板直径及允许偏差公称直径DN 400 400~500 500~900 900~1300 1300~1700 1700~2000 2000~2300 2300~≤2600 折流板名义直径 DN-2.5 DN-3.5 DN-4.5 DN-6 DN-8 DN-10 DN-12 DN-14 折流板外直径允许偏差 0-0.5 0-0.8 0-1.2 0-1.4 0-1.63.4.3 折流板的布置一般应使管束两端的折流板尽可能靠近壳程进出口接管,其余折流板按等距离布置,靠近管板的折流板与管板间的距离如图3-6,其尺寸可按式(3-4)计算:(3-4)式中:L1为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B2为防冲板长度,当无防冲板时,可取B2 di。
图3-6 流板与管板间距卧式换热器、冷凝器和重沸器的壳程介质为气、液相共存或液体中含有固体物料时,折流板缺口应该垂直左右布置,并在折流板最低处开通液口。3.4.4 折流板质量计算δ——折流板或支持板厚度,mm。kg/m3得Q 16kg3.5 防冲挡板为了防止壳程物料进口处流体对换热管表面积的直接冲刷,应在壳程进口管处设置防冲板。而在立式换热器中,为了使气、液介质更均匀流入管间,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的冲刷,并减少远离接管处的死区,提高传热效果,可考虑在壳程进口处设置导流筒。设置防冲板和导流筒的条件为:对于腐蚀性或有磨蚀性的气体、蒸汽及气液混合物,应设置防冲板;对于液体物料,当壳程进口处流体的ρu2(ρ为流体密度,kg/m3;u为流体流速,m/s)为下列数值时,应在壳程进口处设置防冲板或导流筒。(1)非腐蚀性、非磨蚀性的单相液体,ρu2 2300kg/ m·s2 者;(2)其他液体,包括沸点下的液体,ρu2 740kg/ m·s2 者;拉杆的结构和尺寸图3-8 拉杆连接尺寸拉杆的长度L按实际需要确定,拉杆的连接尺寸由图3-8和表3-10确定。表3-10 拉杆的尺寸拉杆直径d 拉杆螺纹公称直径dn La Lb b 10 10 13 ≥40 1.5 12 12 15 ≥50 2.0 16 16 20 ≥60 2.03.6.1.3 拉杆的直径和数量拉杆直径和数量按表3-11和表3-12选用。
表3-11 拉杆直径选用表换热管外径d 10≤d≤14 14 d 25 25≤d≤57 拉杆直径dn 10 12 16表3-12 拉杆数量选用表拉杆直径dn,mm 壳体公称直径d,mm 400 ≥400~ 700 ≥700~ 900 ≥900~ 1300 ≥1300~ 1500 ≥1500~ 1800 ≥1800~ 2000 ≥2000~ 2300 ≥2300~ 2600 拉杆数量 10 4 6 10 12 16 18 24 28 32 12 4 4 8 10 12 14 18 20 24 16 4 4 6 6 8 10 12 12 16由于换热管外径为25mm,壳体公称直径为1200mm,故选取直径为16mm的拉杆,其数量为6。3.6.2 拉杆的位置定距管尺寸,。第4章 强度计算4.1 壳体、管箱壳体和封头校核4.1.1 壳体体校核4.1.1.1 对壳体进行强度校核在设计温度下,壳体正常工作所受的压力(4-1)故所取壳体的厚度能满足工艺要求。4.1.1.2 压力试验强度校核液压试验压力:由于壳程设计压力大于管程设计压力,所以选壳程压力与管程试验压力相等(4-2)液压试验时,壳体所承受的应力(4-3)有以上计算可知,壳体的厚度能满足水压试验时的压力。
我们内地人也在追求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