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倪维斗_倪维斗院士去世_清华大学 热能系 院士(2)

2016-11-22 16: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还有教流体力学的老师,为了让同学们理解抽象概念,会找出比较有哲理性的例子,譬如他举的流体黏性概念的例子,倪维斗至今仍记忆犹新。老师举例说,你现在有一幅油画,在没有干以前,假如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另一个重力更大的星球上,正常的油画到了那里就不是画了,油彩会淌下来。这样深入浅出的释例,一下子就能让大家明白重力和流动之间的关系。

再譬如大家都在寻求一个方程式的解,可是很长时间没有结果,老师就会给同学们释例:一个人晚上回家,看见另一人在路灯下找东西,问:“你在找什么?”答:“找钥匙。”问:“丢在哪儿啦?”答:“在那边。”问:“那里丢的,为什么在这里找?”答:“那里太黑了,这里亮,我就在这里找。”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因为困难,就会从容易的入手,但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原点,这实际上也是做学问的一个大误区。深刻的道理从这个小例子一下子就明了了,所以印象很深,倪维斗至今还记得老师当时举例时所讲的俄文:

—Что ищешь?(问:“你在找什么?”)

—Мой ключ. (答:“找钥匙。”)

—Где потеряли ключ?(问 :“钥匙丢在哪儿了?”)

—Там.(答:“在那边。”)

—Почему здесь ты ищешь?(问:“那里丢的,为什么在这里找?”)

—Там темно, здесь светло под лампой.(答:“那里太黑了,这里亮,所以我就在这里找。”)

留苏八年半的时光,可以说不光是在做学问方面培养了倪维斗,苏联那厚重的文化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联人的性格可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非常坦率,这对倪维斗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培养了他乐观、率直、真诚的性格。

“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对能源动力事业孜孜以求

1987年8月,倪维斗作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14名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应邀到北戴河休养,受到了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当时,83岁高龄的殷切地勉励大家说:“对你们在各自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感谢你们,党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今天没有在场的许许多多在科学技术领域里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同样的,国家感谢他们,党感谢他们,人民感谢他们。”随后,小平同志与每个人一一握手合影留念。至今,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悬挂在倪维斗住所客厅的墙面上,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迄今为止,倪维斗及其率领的科研团队所作出的学术贡献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第一,以我为主,开放创新,率先走在中国能源动力事业的最前沿。第二,煤为基础,部门整合,构建资源、能源、环境一体的新能源系统。第三,冷静定位,因地制宜,让可再生能源各尽所“能”。

1999年12月27日,倪维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他深感欣慰,因为在清华大学燃气轮机教研组毕业和工作过的校友中先后出了7位院士,他们分别是:吴仲华、蔡睿贤、徐大懋、蒋洪德、于文虎、倪维斗、王玉明,这在其他学科不是很多见的。7位院士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工作内容,但都在各自领域有所造诣,推动了中国能源动力事业的发展。倪维斗认为,这一现象看似偶然,但有其必然性,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本身的重要性。能源、动力事业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燃气轮机及其系统肯定是21世纪新的能源系统的核心。因此,每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都将有广阔的舞台。二是长期以来大家都力图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中国动力事业发展的主流中去,密切注意国内外动力事业的发展,有“要做就要做得最好”的强烈意识。可以说,在中国动力事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各个关键技术问题上,清华燃气轮机专业的科研工作都站在了前列。譬如吴仲华先生是国内叶轮机械内部三元流动研究的奠基者;1970年代初期,倪维斗所在团队作为骨干力量参加了自主设计机车燃气轮机;至今,倪维斗所在团队又从宏观层面上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努力为中国宏观能源决策做出贡献。三是团队骨干成员之间的精诚团结和协作精神。这种精神对团队中的所有师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是严格的科学作风,任何事都要求从清晰的物理概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最终目的出发,形成了一整套代代相传的理念与思路。五是办实事,说实话,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赶潮流。六是在逆境中仍无怨无悔,奋力向前。总之,一个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学术氛围良好的集体,是克服困难、取得重大突破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