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论2000论文_柏拉图的理论2000论文_柏拉图 麦穗理论(2)
所以一切理念其实都早已潜藏于人的内心人对它们的认识并不是认识那外在于他们的对象而是向自身内部的追寻即回忆因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注 《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第 191 页。 。这个回忆的过程是一个从意见到真理、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对此柏拉图用洞喻和线喻来加以说明。 洞喻是说假定有一些从小就被捆绑着不能转身的囚徒面朝洞壁坐在一个山洞里洞口外面有一堆火在洞壁上照出一些来往的木偶的影子 这些囚徒一直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的事物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解除了束缚转身看到火光下的木偶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些影子而当他继续走到外面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才知道那些木偶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摹仿但他这时还不能直接看太阳只能看太阳在水中的倒影等到他逐渐适应了他才能看见太阳并发现真正的真理不是任何地上的事物而是太阳和它的光明。在这里关键的一个词是转向 即从洞壁转向洞口从洞口的火光转向洞外的万物从水中的倒影转向天上的太阳注参看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第 96、104-105 页。
。转向就是反思和再反思虽然是不断地转回头但总的来说是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所以柏拉图又用线喻表明了这一上升过程的各个阶段。他把一条线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它们各自又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就有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性的程度而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可见世界即意见包括想象信念可知世界即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辩证法 。严格说来柏拉图只承认对可知世界的这两类知识理智和理性特别是后者是真正的知识而可见世界、包括感性事物自身都只不过是可知世界的影子或摹本是不真实的只能形成意见。在这里洞喻是线喻的形象表达线喻则是洞喻的理论阐明。 但这种知识上升的过程除了要有外部事物的触发和启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心灵魂的认识性的冲动因为回忆是要用力的。人心有一种惰性老想在走向真理的半途中停下来甚至倒退回去对真理的追求伴随着痛苦注参看柏拉图《理想国》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第 273-274 页。 然而 只要有正确的引导 人们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是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知识即辩证法的层次的。
到了这一步人的灵魂就回忆起自己曾在理念世界中周游于是仰望那最高的善的理念心中产生一种理性的迷狂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第 125 页。 。柏拉图将这种灵魂的追求比喻为爱情和生殖力注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第 269 页。 即一种自发的本能冲动这种看法是与他对灵魂(Nous)的本质定义紧密相关的这就是自发性或自动性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注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第 119 页。 。绝对的自动性对真理的自发的爱类似于性爱冲动 自我回复回忆 永恒不朽这些就是灵魂即努斯的根本性质。可见纯粹的逻各斯正是努斯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这种追求有痛苦但灵魂宁愿承担这种痛苦因为他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注柏拉图《理想国》 第 275 页。 因为灵魂的反思是在追寻自己真正的家园所以这是一种自由的、超功利和超感官世界的精神游戏。
但正是在理性的知识达于极致的顶点 理性反而呈现出一种迷狂状态 即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一种向彼岸的飞跃这就是两个世界的临界点。显然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是通过这种不可言说的、摆脱了逻各斯的努斯冲动而造成的努斯没有逻各斯必然就成了非理性。正是逻各斯的缺席或空档使两个世界分离开来了。然而理性也正是在它的最高层次、即辩证法的层次上首次显露出了自身本质中所包含、所固有的非理性成分并且使理性的逻各斯从一种静止的规范共相成了一种能动的自我超越性而由于这种超越性最终并不是超越到另一个不可知的地方去而是超越到一个更高的理性真理的王国、即理念世界中所以他仍然保留着理性主义或逻各斯主义的终极立场。就是说迷狂只是人的灵魂的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产生的暂时现象但在神理念世界那里就没有迷狂只有普遍的理性了。但毕竟在柏拉图后期哲学中迷狂所透露出来的理性的能动性也已被神的原本静止的理念世界吸纳了。在辩证法所探讨的那个最高真理中理念本身作为真实的存在恰好表现为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具有生命、灵魂和思维换言之神本身就是最高的努斯、心灵最高的能动性人的心灵对辩证法的追求无非是对神的心灵的追求。
你不接事他也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