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人物】陈皓明:奉献是一种幸福(3)

2019-04-28 20: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例,陈皓明带领研究生院推出了博士论文隐名评审、博士招生改革、新博导研讨会、博士生论坛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每一项都经过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比如收集全校每位博导在研项目的数据信息,分析哪些项目有助于博士生培养;比如调查了解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毕业去向,向学校提出对博士生进行就业引导的建议。陈皓明还曾经组织研究生院与生物系合作翻译了海外一本关于分子生物学博士培养标准的小册子,其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博士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和科学作风,甚至细化到实验操作具体步骤上的要求。这一将博士培养标准进行具体解析的参考文本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被分享,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汪家鼎励学基金”是由清华大学党委原书记、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化工系校友陈希最早提议并率先捐款,由化工系和汪家鼎先生的家人共同倡议,在清华校友总会和清华教育基金会的积极支持下而设立的,旨在弘扬和传承汪家鼎先生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发扬清华大学“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精神和文化,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奋学习,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化工人才。会议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国高校工业工程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旨在加强全国各高校工业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工程研究与教育水平。

倪维斗 清华大学_倪维斗 人物_倪维斗 太阳能

硕士教育转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些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深远的关键性举措,背后都有陈皓明和同事们的心血。他们历时数年,与全校各院系部门合作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此外,清华长期担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秘书处单位,在陈皓明等人的努力下,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政策研究和规划制定工作,并多次与教育部学位办进行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了学位办的很多决策,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陈老师是一位学者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因为他的工作,清华保持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界的影响力。”这是高虹和同事们的共识。

陈皓明在清华最近的“一份工”,是从零开始,担任地学学科复建的负责人。从最初的“我是团长我是兵”到学科逐渐成型,在原科技部长徐冠华院士的推动和引导下,在地学引进学者、地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地学学科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上半年,清华师生发表的7篇 《科学》、《自然》杂志论文中,地学学科占到3篇。

已经做过不止一次心脏手术的陈皓明,总是在不断的奋斗和奉献中。一次次牺牲自己所钟爱的科学事业,陈皓明不后悔:“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能有机会做一点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的工作,应该感到欣慰。我真的觉得,能做点奉献也是一种幸福。”

陈皓明有一个独特的“点火说”:其实每个学生都带着一桶油,大学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将它点燃,使学生产生自发向前的动力。清华工作四十载,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致力于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变革,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力、创造力,在各种事业领域中拥有永恒不竭动力的学生———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

“在学校工作,最大的欣慰不是你在学术上取得多少成果,而是你做的工作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效果。我们在清华工作了那么多年,总是希望清华‘万岁’。一个人所能做的工作固然非常有限,但是如果能够努力营造一种气氛,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传统,一代代人接着往下走,这个事业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一个有长久影响的事业。”

从清华南门入校的南北主干道,曾经是京张铁路路基。47年前陈皓明考入清华时,那里还是一条脏乱的土路。1972年,为了欢迎罗马尼亚总统来访,临时决定把这条路改建成柏油路。陈皓明曾经奋战数周,参加修路、挖坑、种油松的劳动。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年代,记忆里充满了汗水和辛劳。“但是现在回过头来走那条路,看到我们亲手种下的油松长得那么苍劲挺拔,真是感到莫大的欣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陈皓明来说,这种幸福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