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人物】陈皓明:奉献是一种幸福

2019-04-28 20:1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倪维斗 清华大学_倪维斗 人物_倪维斗 太阳能

陈皓明 1947年生,1964年进入清华大学原冶金系(现材料系)就读,1970年毕业留校,先后在微电子实验室、工程物理系等单位工作。1982年工程物理系硕士毕业。1990年~1994年任物理系主任,1998年~2006年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人才培养的规律研究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2003年被评为 “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1996年起先后担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家组组长、“973”计划新材料领域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倪维斗 人物曾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他是我国“文革”期间仅有的研究生班的毕业生之一,曾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奔赴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进修,回国不久又在同龄人中率先晋升副教授,学术发展之路曾经在他面前大放光明。

生性淡泊的陈皓明没有想到,因为工作需要他一次次被推到管理岗位,从物理系到研究生院再到地学中心,前后做了二十几年。曾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奖励的他更没有想到,因为在即将退休时被授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后,自己收到了那么多祝贺与褒扬。

“做管理工作谈不上有什么太大贡献,在大学里,服务性是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如果把学校的目标比作建造雄伟壮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那么教师是钢筋,学生是水泥,管理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融合在一起的‘水’。我们要追求的,是做好这个水化作用,让建筑物更加高大、漂亮。但当它矗立在那里时,你是找不到水的。”

1973年,根据杨振宁先生关于学习、研究基础理论的倡导和周恩来总理的多次指示,清华的部分领导在“文革”的动荡中试办起中国当时仅有的一批基础科学研究班。来自工物系的顾秉林,来自材料系的陈皓明,来自汽车系的范守善,来自精仪系的隋森芳等10多位留校“新工人”加入固体物理研究班这个新集体。由于“文革”的破坏,研究班期间他们只进行了半年多的脱产学习,但在日后的工作中,他们都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我后面做的工作,都和固体班这个‘根’有点关系。”回忆那段曲折反复,多次下工厂、进军营、到山区劳动的岁月,陈皓明深有感触。

固体物理研究班的带头人熊家炯、张宏涛两位老师呕心沥血,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精心培养,为每位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研究班11名毕业生留任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组教师,承担起开办固体物理专业、建立和发展固体物理(后来改称凝聚态物理)学科的新使命,这是物理系恢复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笔。更重要的,是那种在战斗中成长、在实际工作中熔炼的精神,那种耻不如人、自强不息的品格。“我们这拨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永远不愿停歇。曲折的经历给了我们生活的体验,清华自强不息的传统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我们的‘学业生涯’似乎一直没有结束过。”

拨乱反正后,陈皓明第一批出国留学,又第一批奉命归来。倪维斗 人物和同事一起承担筹建固体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在国内第一批从事扫描探测显微术的研究,在物理系第一个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陈皓明认为,在清华他赶上了几个好时期,学校给了他很多好的机会。是清华成就了他,对清华的热爱始终是他努力工作的不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