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皓明:奉献是一种幸福(2)
正当陈皓明摩拳擦掌准备在业务上精进探索时,一项任命把他推向了另一个重大挑战:1990年,42岁的陈皓明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系主任。他要管理的,是复系仅8年、条件艰苦的现代应用物理系(后重新更名为物理系)。
复系之初,没有系内的院士,没有系馆,经费匮乏,来自工物系和原物理教研组的260多人的庞大队伍亟待整合。谋发展,是当时物理系的第一要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在前几任班子工作的基础上,陈皓明和物理系的全体师生,迈出了发展道路上艰难而坚实的一步又一步:开源节流,尽量保证优秀中青年学者的科研经费;加强教学,要求留校青年教师都承担部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制定规划、周密准备,在教育部基础物理实验室基地的评审中,清华与北大成为仅有的两家入选者,物理学科的“小弟弟”终于艰难地挤进了“主流俱乐部”。
当时的物理系,教学和办公地点分散在清华园里多个不同的角落,人称“八大处”。为了让这块孕育清华基础科学发展种子的土壤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园地,陈皓明花费了很多心血。时任物理系党委书记黄贺生回忆说,为改善系里的实验室条件,陈皓明一次次往返于 “八大处”之间。每个细节都烂熟于胸的他,甚至能精确说出物理系在工物馆的房间共有几扇窗户……经过陈皓明和同事们的积极争取,学校领导考察了物理系的教学实验条件,使物理系又拥有了立斋的楼房,物理楼的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这对物理系上下是个极大的鼓舞。
包括物理学在内的数理学科楼的选址,一开始定在东门外,北京市建委也已经批准了相关规划。对此,陈皓明却有自己的想法:五道口一带商业气氛较浓,而校园西北一片静谧的土地,正适合物理系和数学系凝聚内力,且能与附近的化学、生物系共同形成清华复兴的理科群。改变成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为了物理系能有更好的发展,陈皓明依然选择了向学校领导提出这一建议。张孝文校长仔细倾听了他的阐述,马上指示倪维斗、孙继铭两位副校长实地考察,最终决定采纳陈皓明的建议,改变原有规划。
国庆50周年前夕,由建筑学院关肇邺院士设计的理学院楼宣告落成,典雅而富有学术气氛的红色楼群静静矗立在校园西北角。由于关先生的杰出设计,理学院成为清华园的一个重要景观区,清华“红区”、“白区”的格局和综合性学科布局也不期然地形成。由陈皓明促成的这一转折,至今仍在物理系传为佳话。而在他做物理系主任的4年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陈浩明形容自己那时就像是“拉一辆车在上坡”,很辛苦,但物理学科的种子毕竟已在清华重新萌动出土,一心只问耕耘。
从 1994年 到 1998年,身体欠佳的陈皓明拥有了难得的4年休整期,潜心育人和科研带给他很大的乐趣。1998年,一台性能很好的仪器刚刚到位,准备大显身手,陈皓明却又被调到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位置上,一做就是8年。
这8年,正是“211”“985”工程相继实施、中国高等教育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8年,清华在校研究生的规模从6400多人扩大到18000多人,研究生种类不断增多。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令人眩目的增速下,清华始终坚持把质量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标尺,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很多举措引全国之先。
研究生院副院长高虹教授曾与陈皓明共事多年,她钦佩地说,陈皓明是把研究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他观察敏锐、思考深入、见解独到,大家都非常敬重他,也都很愿意听他发表见解。
#易烊千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