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刘俊祥 梅立润:监督民主制:中国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耗散性危害的(3)
我们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监督制度的设计 ,实质上就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监督民主的顶层方案,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譬如,(1)中国特色的监督民主,包括了党的领导监督、人民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以及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等范围广泛的监督方式。(2)发展中国特色的监督民主,就是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还要深化政治巡视监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3)发展中国特色的监督民主,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深化标本兼治的制度机制,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以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的监督民主,是实现党的坚强领导的得力助手,是人民制度化当家作主的三大民主形式之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机制,是政府有效治理的民主制度保障。因此,中国特色的监督民主,就是“四个有机统一”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功能机制。而且,发展中国特色的监督民主,有助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抑制权力人的机会主义腐败。所以,从顶层制度设计来讲,要有效地防治地方政府机会主义的耗散性危害,就是要以“四个有机统一”为政制原则,把权力关进监督民主制的制度笼子。
注释:
〔1〕〔17〕详见刘俊祥:《权力人腐败的机会主义动因及其矫治》,《廉政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第24-25、29页。在文中,作者从“官场机会主义”的角度,对机会主义的涵义、产生动因和表现特征以及以多重制度设计矫治权力人腐败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6-77页。
〔3〕刘泰洪:《委托代理理论下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43页。
〔4〕〔7〕详见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48页。作者对这种“不择手段”地进行“恶性竞争”而造成的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作了系统的分析。
〔5〕〔13〕详见刘寿明:《地方行政领导决策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探析——以政绩工程为例》,《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3期,第42、44页。
〔6〕汪伟全:《地方政府竞争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之研究——基于博弈分析的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3期,第145页。
〔8〕李婧:《政府机会主义病灶如何滋生?》,《社会观察》2015年第8期,第14页。
〔9〕详见杨攀:《政府机会主义危害众多》,《社会观察》2015年第8期,第21-22页。
〔10〕参见吴江:《中国官员群体的机会主义倾向研究报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9期,第25页。
〔11〕《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者:《机会主义的天然危害》,《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第19期,第4页。
〔12〕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 5期,第63页。
〔14〕周黎安:《官员晋升锦标赛与竞争冲动》,《人民论坛》2010第15期,第27页。
〔15〕何智美、王敬云:《地方保护主义探源——一个政治晋升博弈模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6页。
〔16〕王希岩:《从地方财政到地方公共财政——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演化的内在趋势》,《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7期,第35页。
〔18〕〔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页。
原载《学术界》2017年第12期
有写小说经历且勉强可以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