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 两位“80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
2003年的SARS之痛,促使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2008年,79岁的侯云德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领导全体专家组,提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思想,顶层设计了2008—2020年重大专项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升级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实现了我国能够在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和未知病原,成功应对近10年来数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2009年甲流来袭,侯云德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组长,亲自带队加班加点研发疫苗,他找来国内十几家制药企业的老总,要求各家企业按他提供的方法尽快生产疫苗。传统的疫苗研发投产,少则半年,多则10年,见好几位企业家面有难色,这位80岁的老人激动地直拍桌子,“这是做疫苗,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侯云德提出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了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人民币。
身为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侯云德早早地预见到生物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性。1987年至1996年,侯云德连任三届我国“863”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顶层指导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布局,大力助推生物技术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成十数倍增加,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医药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百倍。
“病毒时刻在变异,旧的还没退去,新的又变异出来,那可是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刻都不能放松!”侯云德说。
进入人生第89个年头,侯云德体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然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侯云德每天坚持上网收集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编制生物信息数据库,提供给重大专项和所里同事参考。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我只是做了点实实在在的事,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谈及自己的获奖心情,侯云德语调平和,“传染病防控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而降低艾滋病、乙肝和肺结核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义务。”
小伙体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