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 两位“80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
“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节点,是60多年来工作的一个成果。第一个节点是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那里,他向老一辈科学家学到了如何追求科学、如何处理好国家与事业的关系,学到了对真理的态度。
站在国际含能材料科研领域的学术前沿,王泽山却称自己只是个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的人。为了做好这件事,他已经奋斗了60多个年头。
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20年时间里,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依照其独创的补偿装药的理论和技术方案,火炮用一种装填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这一技术发明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
火炸药研究经常要选择极端条件去户外做实验,高温酷热、低温极寒是常有之事。但年逾八旬的王泽山每次实验都要亲临一线。就在此次获奖前一个月,王泽山还两度前往沙漠做实验。
“我从事科学工作,更加明白科技的力量。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莫大(博客,微博)的鼓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人有责,我会在国家和团队需要的时候,为继续创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王泽山说。
“斗毒”一生的侯云德
侯云德192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他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H5N1、H7N9、H1N1、MERS……凶险的新发病毒在近10年来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侵袭,我国织就的一张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大网,抵挡住了病毒一轮轮攻击,才得以让瘟疫消弭于无形:钤频抡?悄歉霾斡氡嘀?笸?墓Τ。
中国“干扰素之父”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8年至1962年,他在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期间,首次发现Ⅰ型副流感(仙台)病毒存在着两个亚型,并澄清了仙台病毒是否对人有致病性这个当时尚未解决的问题,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授予博士学位。回国后,侯云德一直在病毒学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国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研究。
1982年,53岁的侯云德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人抗病毒反应优势的人α1b 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Ι类新药产品重组α1b 型干扰素,临床证明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作用小得多。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随后的10多年里,侯云德带领团队利用基因技术先后研制出8种基因药物,并全部实现了技术转让,α1b 型干扰素拿到批文后,由深圳一家公司规模化生产,仅短短两年就夺回由国外产品占领的60%的市场份额。
如今,我国90%以上的干扰素药品实现国产,α1b型干扰素在我国已经使用数千万剂,用于数百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并每年为国家创汇上亿元。
侯云德不仅开创引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制,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还引领构筑了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
大东沟海战在日本围着定镇两舰打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