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过程与方法

2021-04-25 21: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学生备课的心血。多一份课前打算,就多一份把握。不仅应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课”认真听课,而且要把自己以前讲授过的“旧课”当作新课来打算,常教常新。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是增加教育教学品质的重要保证。下面小编给你们带给关于高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恰当、流利、有情感的朗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互文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技巧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梦想社会的表述,认识其对幸福社会的憧憬和苛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梦想社会及作者抒发的观念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PPT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他们发现这种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起那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词语)“世外桃源”这个词语是古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叙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认知

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东晋画家,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河南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又反对过清朝帝制的募兵,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 yǎn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

3、朗读感知

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

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哪个?

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第一节:发现桃花源

1、渔人怎样看到桃花源的?

2、桃花林里的自然风景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氛围,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伏笔

3、如此奇特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看法?你既有何推断呢?

明确:有河有水,人杰地灵。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既如何呢?

第二节:进入桃花源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如何的图景?

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

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第三节:访问桃花源

1、桃花源的人看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哪些?

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理由?

八年级历史教案下载_人教版=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_7年级上册历史考试

3、讨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明确:A.陶渊明所处时代。B.作者抒发的美丽梦想社会。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怕世人找到,破坏它们安宁的生活。

第四、五节: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1、渔人离开桃花源怎么做的?

2、他难道没有答应桃源里人的要求?

明确:桃花源是梦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你们都可过上这种的好生活。

3、结果怎样?作者为何这么写?

明确: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种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提高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研读课文,深入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后来的梦想社会?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风景幽美,土地开垦,资源丰富,风俗朴实;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公平,和平安宁,确实是后来甚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梦想的全球。这理想在必定程度上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梦想,但在当年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推动的,因而它也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有情感的朗读短文,再一次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与奇妙。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

3、写一写或者画一画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诗经二首》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人劳动人民向往追求幸福婚姻的观念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方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点,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散文诗歌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东汉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称作“诗三百”,这些文学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觉得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先秦一直被选作各种大学的课本,甚至连唐初大学者郑玄家的嗣子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7年级上册历史考试_八年级历史教案下载_人教版=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认知诗歌的方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方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跟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岸摘荇菜的美好姑娘的情爱。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质,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爱情跟感情的诗。在《诗经》时代,在这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象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种诗中可以看见年青男孩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作家追求所爱的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崎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阻碍是逐步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提到许多诗歌,咏唱迷惘感伤和能求而不可得的感情。在后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含蓄微妙的戏剧表现,但在当年,恐怕主要是不安的感情的自然展现。一切文学的美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明朗热烈的格调,必是爱情自由洒脱的产物;含蓄委曲的抒发,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3、《诗经》里大量借助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通常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睦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寻找哪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展现出凄凉与无奈的气氛。

4、《诗经》的语言特征。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语句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诸多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重更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因而推想,当时演奏的《诗经》音乐曲调是非常平稳的、简单的。

(2)常运用叠章的方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跟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坎坷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既遥不可及的苦恼心情,而且借助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婚姻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见到这些状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赢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术语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是助于表达坎坷幽隐的情感,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反例,并感受其作用。《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优雅向美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氛围。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

2、理清文章整体策略,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

3、体会作者感情,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非凡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整体策略,学习本文介绍核舟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

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中心,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基础之上,自学《核舟记》,把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感受我国微雕工艺的精美绝伦。

教学步骤

一、自主感知,援疑质理

(一)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把不懂得字、词、句提起来,其他朋友帮助解答,较难的由老师鼓励教师来解答。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字词、虚词,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译。

7年级上册历史考试_八年级历史教案下载_人教版=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

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3、两人都不能译通的语句做上记号,译完后提起来,大家一同解答。

(三)标题为《核舟记》,其“记”的文体是否与前两篇课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文体一样?

明确:虽然都属于“记”的界定,但是本文的体裁是表明,不同前二者的记叙。

二、活动体验,把握顺序

(一)动手做【这一活动宜成为课前作业,要求学员提前完成】

①每两人发一张8K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表明开上小窗,“画”上“题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位置,他人指正(请注意方位)

(二)动口说

①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俗、形象。

②每小组推荐一名教师手拿核舟上台解说,其他同事抨击指瑕。(要根据课文的表明顺序进行解说)

三、删减添补,品析细节

(一)找关键句,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体现核舟艺术特征的关键词是哪个?

明确:奇巧。(如果学生在这里不能思考起来,可以继续鼓励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勾连。《口技》也选自《虞初新志》,《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善”字,本文中的关键词应当是“巧”字。)

(二)王叔远如何表现核舟之巧?请你们速读第二段和最后一段,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能二黍许。”这表明制造核舟的材料更小。课文第 6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澹篷,为楫,为炉,为瓶,为扇面,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来看,总计九个种类,即五十三个物件。说明雕刻内容之多。在“小”材料上刻“多”内容,实在是“巧”。

②有黑有蓝,色彩对比鲜明,怎一个“巧”字了得!

(三)魏学洢如何再现核舟之巧?

①请你们听同学读三四段的缩写八年级历史教案下载,思考哪种说法更好。

教师读文本——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扇面。佛印绝类弥勒。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