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标记磁铁的两极_磁铁的两极叫什么_磁铁的两极(2)

2017-02-02 12: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师:“那你说说,这边的磁性是怎么样的?”

学生上台一边说一边用笔补上圆圈:“恩,这里的磁性要比这里(圈很多的地方)弱,比这里(圈很少的地方)强。” 可见,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有时候学生的记录能力还不足以完全展现出自己所认知的,还需要用语言表述,结合记录的直观和语言的补充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由此,教师便可利用科学记录本中所展现学生的前概念,触到学生之间的不统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猜测,到底谁猜测的最合理、最符合实际?怎么去验证呢?”然后设计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自主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有效率。

二、关注科学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和数据,促进思维发展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出:“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作为实验记录的一个主体内容,对事物的描述、现象的解释、规律的发现、结论的验证都有其独到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重要的数据,更要点拨学生从被动记录数据到主动分析数据,自觉运用科学记录来解决问题。以此,使科学记录成为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和证据,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口腔里的变化》

笔者在课内让每位学生参与面包的咀嚼活动,要求学生利用照镜子对自己口腔内食物的变化做简单记录。在课内品尝食物,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件多么喜欢又兴奋的事情,以往会有很多学生按捺不住,只知道吃、尝味道,而忘记了活动意图。但这节课,学生在教师明确的记录任务下都在努力地完成着,时不时张开嘴巴,用镜子照着画。在活动时间8分钟内,所有的学生认真的完成了观察记录:

学生利用观察现象知道:“食物变怎么样了”,记录还是很浅显。但第一和第二幅图片中,学生对长时间咀嚼后面包的记录:一个个圈、“变成碎片”,可能是缺乏对现象的细致观察,更可能是这部分学生错误的固有思维:牙齿咀嚼后面包变成更小的碎片,而忽略了唾液的存在。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生成,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事实和科学的认知。同时在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思考并尝试找到答案:“是怎么物质使它发生变化呢?牙齿和舌头,还有水一样的物质(唾液)是怎么一起合作的”,更有些学生的思维能进一步到达:“食物吃下去后,到哪里了?又会变成什么样的?那里有什么物质在帮助食物进行变化?食物最后怎么会成为什么身体的能量呢?……”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些学生被科学记录内容激发了深入学习的兴趣思维,完成课内学习的同时更能走出课堂去延续思维的发展。

三、携手科学记录组织高效的小组研讨,发展语言思维

科学课在课内探究活动中,合作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但大多数学生喜于实验而轻于记录,记录便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只有一个人的记录、发现,使得小组内交流和研讨也无法开展。 新形势下的科学要求每个学生除了有相应的分工外,都要承担起科学记录的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将实验前的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实验后的发现,用简单的词、句记录、整理,这些记录都预示着学生在经历着思维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学生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并在探究发现的第一时间作下记录;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面对自己的记录本,基于科学记录本上的丰富信息,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有想法

可表达、更有证据可依靠,如此小组内的研讨就会变得更有效率;学生还能通过组内的交流反思自己在科学学习中的不足,学习其他同伴的长处,更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