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建国方略读后感_《建国方略》读后感_建国方略心得体会(4)

2016-11-28 13: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年9月,访问中亚诸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我国确定了一个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具有打造世界最强经济区的潜力,其发展潜力巨大。据2015年5月28日《21世纪经济导报》报道,“一带一路”六大重磅规划曝光,投资近万亿美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包括三部分:连接亚洲与欧洲的交通和连接中亚与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及国际高速公路项目,预期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人民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联系,以加强沿线城市互联互通为主要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第二阶段是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刺激沿边省市的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第三阶段是西部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经贸带动、促进西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预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综而论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在中国大陆已经基本实现。而今中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人迈入小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也日益提高,像雄狮一样,崛立在世界东方,为世人敬仰。 斯人已去,幽思长存。我们永远怀念孙中山先生,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和学说永放光芒!

建国方略读后感(三)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先生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因革命活动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中山称于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为穷,十岁才进私塾。十二岁随兄到美国檀香山读书,“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意思是这才看到轮船的奇妙,大海的辽阔,从此产生羡慕西方学术的心意,穷尽天地的愿望。他十六岁进美国教会设立的一所高中读书。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尤其喜欢读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大约二十岁时,到香港雅丽医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学习。他认真读医科书籍,每天要陪医师诊视五六十个普通病人,被师长们称赞为“合格医生”。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读书。他自己买了很多中西文书籍,其中有不少中国古书,常常读到深夜。他读书很认真,一定要弄到透彻了解,才肯放手,对于那种“不求甚解”的读法,他从来不肯苟同。他还买了一大批民族革命史,法、美两国革命史之类的书籍,日夜研读。这五年的习医时期,他关心国内外大事,博览群书,为以后领导革命打下了思想和知识基础。

1892年他以各科都得高分而名列榜首,从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建议要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但遭到拒绝。这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的革命纲领,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1905年在日本组建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后,他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伟人。

孙中山自述一生嗜好,“除革命而外,惟有读书而已”。他平时藏在手提箱里时刻不离身的不是,而是爱读的书籍。“旅行时他物均可不带,独书籍不肯忘”。1896年曾在英国伦敦图书馆读书,涉猎广泛。

孙中山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汲取思想精华,用来指导革命实践。1918年到1919年间,他从漩涡中暂时退出,来到上海。他的居邸,藏书占有大半位置。他埋头读书,闭门著述,名著《建国方略》就是这时写成的。

《建国方略》由三部著作组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孙文学说》是孙中山的主要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批判了自殷商以来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旧说,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新见。他指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自发的知到自觉的知的过程,获得理论认知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一方面鼓励人们勇于实践,通过实践获得新知;另一方面,强调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能知必能行。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精心制订的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计划,包括兴修铁路、公路网,兴建海港,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兴修水利等巨大工程。

《民权初步》探讨了在中国建立新式的问题。他指出,民权包括“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否决法案之权”,具备这四大民权,“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才称得上为纯粹的民国。建国方略读后感这三部著述分别论述了“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即从哲学、经济学、学三个方面,描绘了20世纪振兴中华的第一幅宏伟蓝图。《建国方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之一。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孙中山“在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