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_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_历年最高科学技术奖(3)
几十年来,郑哲敏院士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及其他多项奖励。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地下核效应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在穿破甲研究方面,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射流开坑、准定常侵彻、靶板强度作用的相关理论;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更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弹高速流拉断的理论;建立了金属装甲破甲机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获得了比国际公认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侵彻公式。这些工作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加工、瓦斯突出、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其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作为中国力学界在国际上的代表,他积极参加和组织各方面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郑哲敏先生心系祖国,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呕心沥血,严谨创新,团结奋进,平易近人,培养了大批力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他现在仍致力于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力学学科和国家相关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并竭尽所能,提出真知灼见,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王小谟,男,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曾任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多年来,王小谟院士致力于雷达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上世纪60年代,他瞄准国际雷达技术前沿领域,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预警机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装备。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王小谟院士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同时,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产预警机正式立项后,王小谟院士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自己担任总顾问,倾心指导年轻的总师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方案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为我国首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我国国情,王小谟院士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并主持制定了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他还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了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数字阵列雷达预警机地面样机技术攻关,为研制新型预警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