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知识归纳:语文教案:古代诗歌

2020-10-04 10: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的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表达的情感跟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质和抑扬造句的真谛。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领会其表达的情感跟表现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开启诗词的诗意,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的内容,领会其中表达的情感跟表现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1.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咏史组诗《春夜喜雨》历来备受人们的赞扬,它描绘了一场春雨激发起来的欣喜,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更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基础,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迅速。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春天,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侯,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中喜悦极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的心中对它富于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夜晚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渔船仍一直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期望诗词教案范文,前途一片光明。这里写的是作家的视觉,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见仍在带雨的树叶,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宫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处处体现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愉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借景抒情,诗意浓烈,故千百年来为他们称赞,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如何运用排比的技巧的?

(作者歌颂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技巧,把春雨这个原本没有知觉的事物,写得它似乎也深通人性,知道他们必须它的之后,它就来了。它晚上悄悄地来到,哺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了解。做了好事,并不居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丽特质,也写出了它的美丽品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渐渐的含义。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征形容得惟妙惟肖。它跟夏季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夏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他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来,用这两个字来比喻,很具体,也更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哪个意思?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一百首》的注释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我们赞成后一种注解。为什么?一是这种注释切合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机勃勃,正与春雨催发密切相关。把“发生”理解为“催发生机”,更切合作者的情感,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给的想像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这种注释切合用典。人们明白,杜甫擅长骈文,杜诗无一字无来由的表述固然不足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显然用了《庄子》中的“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梦令》中的“争渡”二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争”字解释为“竞争”。“抢先”,看来不大符合原词的含义。因为天气已晚,又在藕花深处,同对方赛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释为“快划”,这其实跟上下文可以连贯起来,但实际上船入藕丛,障碍很多,是快不出来的。因而,把“争”解释为“怎”比较合适。“争”作“怎”讲,诗词中时常用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楼》中,就有“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之句。

5.《如梦令》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这首词,表面看来,重点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只是为叙事,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戏剧境界。赴溪亭游览,至日暮兴尽而归。这里的“兴”显然是因为自然景色的打动而形成的。“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茶,但也未尝不意味着为自然景色所沉浸而流连忘返,一味观赏景色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苍茫中身陷藕花丛中,又出现了一片新的景色,使作者不忍心破坏它,也不愿马上离去,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当一滩鸥鹭被抖落,暮霭沉沉的夜空突然绽放着一群白色的野鸭,和湖面的莲花交相辉映,就构成了最新鲜、更美丽、更迷人的景色。作者提到这里,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一般既“沉醉”了。

“日暮”、“沉醉”、“归路”、“兴尽”、“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都是在写事物的进程跟发展,给人以具体的跃动感,一景推进一景,一环围绕一环,处处都是在写“动”。这就使作品形象生动,富于吸引力。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写“动”,也注意写“静”,且是动中取静。“日暮”、“沉醉”、“晚归”等,本身就有某些静的意思。这种“静”是从“动”中引申出来的。而“误入藕花深处”,则成就了一种回旋、曲折的诗意,在词的节奏上跟作者感情的发展上,给人一种起伏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静。有了这些“静”,更可展现“动”,也很可感染观众,产生最强烈的艺术效果。)

6.《西江月》的物与情是怎样统一的?

(辛弃疾的词以悲情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可展现清新唯美的景色,流露内敛自然的格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个夏天的夜里,词人行走在湖南上饶黄沙岭途中发现的山村景物以及因而而形成的观念感情,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典雅,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运笔细腻,足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富于生活实感,不亲历其境是无奈写不起来的。作者以“明月”起笔,是别具匠心的。因为他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果把夜写得漆黑一片,就会大煞风景。他抉取“明月”来写,画面就出现了若干亮色,给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泻辉,鹊儿惊飞,离枝而去的“动”,衬出了月夜的静温和幽美。此外,这句还帮我们留下了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笔墨渲染月之灿烂,但从“明月惊鹊”四字,却见月光之洁白;鸟鹊跳枝,不写啼声而啼声自见。作者为了最显示月夜幽美,又将清风鸣蝉纳入画面。这样惊鹊与鹅蝉相呼应,明月与清风融一体,交织成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场景递现,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这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侯,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拂面,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如果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种理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以人的观念感情,说两者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借助拟人和展现的技巧把乡村人家的热烈氛围跟快乐之情传神地抒发了起来。 这两句,作者强调自然景物和抒发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浪漫相和谐。他巧妙地把握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作者写声写景,其实都是为了突显其情——表达出因丰收而形成的喜悦之情。

如果说上片是写夜晚之晴,着重在写物,那么下片就是写夜晚之雨,着重写人的观念感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幅图画的组织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看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魅力,深遂的意境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作者为此先将笔一跃,然后又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这首词写的是夏夜之景以及展现。上片写并月风光,吹来阵阵稻香,蛙声一片,奏起丰收乐章,表明作者对小麦丰收的欣喜之情。下片从行人的体会写到行动跟心情,上下衔接,笔调活脱轻快,与行人惊喜之情相和谐,增强了词的表达效果。

这首词在戏剧上最大特色是以“数”入调,构成优美的诗意。上片倍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夜晚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字用得巧妙无比。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或许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的境界,以突显出丰收的场面跟人的愉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春夜喜雨》

第3、4课时:《如梦令》

第5、6课时:《西江月》

教学过程

《春夜喜雨》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什么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情绪——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之后应留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哪些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情感?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技巧?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称赞,也体现了作者沮丧的心态。一个“知”字表明采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质?从那里可以看起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征,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语句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诗歌《春》,其中还有写春雨的语句,想一想,是如何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有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征,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哪些场景?跟春雨有哪些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风景:因为大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不仅没有直接说出春雨,但作家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夜晚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体现了春雨的漂亮。

这两句在结构上相互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词组。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那里可以看起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颠沛战患流离之苦,当时移民在北京郊外,生活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细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展现了夜晚的场面随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天天晴,成都城里百花吐蕊的美丽春景。)

7、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着作者的喜悦。正因极其,这首诗成了汉赋春雨的名句。值得强调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境(现在常被拿来形容对人做细腻的观念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 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些读法。

六、齐读,背诵。

《如梦令》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佳作,追叙了一次作者和友人们聚会的快乐情境。词作不仅短小,可写得充满情趣。

2、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含义。请认真阅读课本,看他们分别写了哪些意思?

(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怀念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哪次聚会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跟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你们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跑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执意把船划出来,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休憩在岸滩上的鸟儿都惊醒了。)

3、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落幕,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境,构思比较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调,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五、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六、分析韵律。

跟上面几首诗非常,可以看出词的语句有长有短,这是由各种体裁的律诗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鸳”等字押韵。

七、齐读,背诵。

《西江月》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注释③,掌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境。这首词分上、下罔,我们分别理解。

2、上阕写到了这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现怎么的景象?

(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色: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就像白昼,惊醒了栖身在树梢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诗词教案范文,沁人心脾,这一切都暗示着丰收的前途。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的乡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氛围。)

3、齐读上阕,体会。

4、提问:下阕写哪些内容?

(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场面: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僻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已颇具了失望的感情。)

5、齐读下阕,体会。

6、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乡村夏夜的美好景致。尽管作者后来正罢职闲居,可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抒发了愉悦愉快的情绪。词作语言朴实,格调优雅,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7、 齐读,体味意境。

五、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六、齐读,背诵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古代诗歌五首】相关文章:

1.古代诗歌曲五首语文教案解锁

2.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3.《词五首》语文教案

4.诗词五首语文教案范本

5.诗词五首语文教案设计

6.语文教案:《诗词曲五首》

7.《诗词曲五首》语文教案

8.诗词五首语文教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