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蜀道难

2020-08-16 21: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教案模板范文_蜀道难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认知全诗的情感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美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真切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词佳作中最出色的一篇,其观念内容之丰富,艺术创造之高为古代文学家及哲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涵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涵义不必深究;第二,应该帮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要予以更多的文学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员自读自学,迅速增强独立构想问题、分析问题跟解决难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诗句的题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借助和作者政治观念的掌握。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是在学员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跟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颇具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如何的传奇和艰难呢?我们最近一起来看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他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借助课代表布置给老师):

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它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跟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跟写作目的。

⑶结合课下注解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吟诵,体会全诗的情感基调。

蜀道难教案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

⑷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⑴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探讨,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讲话,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状况跟作业最终内容。

⑵教师询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格鲁吉亚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流落西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寿春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年,他的母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制约,思想非常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情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后来的堕落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贱民,但也是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观念。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佳作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成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创造。他只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表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蜀道难教案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美术特点,风格雄浑质朴,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丽自然,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更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荒诞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端,恣意挥洒,描写了壮观奇谲的世界,借以表达个人怀抱的焦虑与不平。他责备封建社会的虚伪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词中极力的襟怀之情跟戏剧韵味,千百年来仍然鼓舞着他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⑶《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他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局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出现叛乱的或许。诗中提出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獠”,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佳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法,即实无其人而是称作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他们不要只发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此处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出现动荡,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能投影或印发。)

⑷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部分教师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方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合唱,使教师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含蓄的情感。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认识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色调和新作的构思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观念内容跟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哪个?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戏剧夸张,丰富的想象力量和壮观恢弘的气魄,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对后来权臣专权局面的深刻担忧。

提问:全文的作文模式是如何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哪个?)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表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慨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作家的详细描写跟感伤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老师鼓励下预测、探讨全诗重点段落的深切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更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画刻画,而是以魔幻的想象与非常的夸张,从表达主观体验、强烈的反应中去呈现蜀道慑人胆寒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象,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象与夸张都临近或跨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产生的隐喻,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既间以诗人的感慨、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发生于期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除了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概,而且体现着诗人激的壮阔,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灵的飞动和宽广的胸怀。那么,诗歌是通过这些词语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部分教师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词错误和韵母错误(重点段落的音节跟情感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详细探讨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教案模板范文_教案模板范文小学数学_蜀道难教案范文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争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讲话,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蜀道难教案范文,危乎高哉!”有哪些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很大充沛的情感力量,所以才会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展现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体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广阔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推动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观众对蜀地状况的好奇心。有这种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时光,而又长久与大陆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理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形成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怎么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原本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人的大力士用它们的双脚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恶的大蛇,才帮我们开启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境况。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很大力量以及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高尚的褒奖和真诚的颂扬。这个神话故事的借助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赞扬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缔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这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这么,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详细的勾画,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却认为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触,从侧面映衬了自然景色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题旨在于体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哪些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老乡不要西游,因为此处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婉与悲伤,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况味的环境氛围,有力地营造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丘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作家如何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崎岖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因而既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或许出现的祸患。诗人对后来潜伏着的桂系割据严重动荡的害怕,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切的担忧,从而给这个赞美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认真的观念内容。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题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终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涵义有哪些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追念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险阻而苦恼,“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竟未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只是久留之地。而潼关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再次,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变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模式、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部分学员全篇背诵,也能部分回答后两段的通读,注意纠正字音和声调,特别是要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部分读不熟的,或没背出来的,再从新个别抽查,争取使学生全都背出来。

二、分析本诗的戏剧传统

这部分内容的课堂可以先使教师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了解谈这首诗有哪些突出的戏剧传统,由各小组负责老师归纳学生的演讲分为几条,然后老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学生总结,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