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背景_奥巴马签署巴黎协定_巴黎协定签署意义中国贡献
五、二战前后的意大利
(一)二战前
1、1935-1936年入侵并吞并埃塞俄比亚。 2、与德国一起,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3、德意日法西斯结盟: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4、1938年9月,与英、法、德一起制造“慕尼黑阴谋”。 (二)二战中
1942年、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投降。1943年7月英美军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三)二战后
1967年,与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成立“欧洲共同体”。
俄国(苏俄、苏联)
(一)历史背景
地主在毒打农奴 材料二: 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 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农奴的悲惨境况引发暴动,从而导致了沙皇统治危机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出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如何。③影响:与工农运动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⒋军事上: 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军事、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①改革使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地主在毒打农奴 材料二: 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 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农奴的悲惨境况引发暴动,从而导致了沙皇统治危机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出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如何。地主在毒打农奴材料二: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农奴的悲惨境况引发暴动,从而导致了沙皇统治危机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出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状况如何。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①原因:发展迅速:1861年,农奴制改革;仍落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经济基础薄弱。
②帝国主义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沙皇政府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在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在政治上结成各种联盟,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激烈斗争。秦王嬴政面临巨大压力,与青年李斯、王翦、蒙恬等新锐势力结成护法同盟,图谋对抗吕不韦集团,秦国又一次面临转折危机,引出第五部。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三国姜维之于钟会的韬晦策略的演习,钟会为什么会和姜维结成政治同盟。
16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二)过程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四)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12月“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8——1985年完整地执行了十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③1927年12 月“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18日,江泽民在题为《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农业不同于工业,既受市场风险制约,又受自然风险制约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背景,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无论在商品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为复兴工业、农业和商业,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署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大量农产品并屠宰大量幼畜,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头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2)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以“安全为重、管理立标”,突出“安全、效益、创新、发展”四个重点,以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员工素质、转变管理机制,规范运作,严考核,降成本、保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制度问题.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需要继续以解放思想作为前提和动力,这就是要进一步突破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脱离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的理想化成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牢固建立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国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亟须进一步突破那种空洞谈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不加分析地归咎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偏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市场机制的认识和运用,真正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原则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基本点上,赋予社会主义经济以内在的活力.又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突破几千年来“官本位”体制和观念形成的顽固而深重的思想影响,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人本位”、“民本位”的观念与机制.。一、校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法治建设理论, 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观 念,向教职工公开办学思想,办学资源配置情况和办学运行措施,发挥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并完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一整 套民主办学制度,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益,促进依法治教、廉政治校、促 进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四、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
(一)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成立。(P7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图) (二)1936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2、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3、内容:
①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17
③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4、意义: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大清洗运动 1、背景:
①斯大林体制的逐渐形成;
②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2、时间:1935—1938年
3、内容:镇压和迫害党、政、军优秀干部;著名知识分子;普通干部和群众 4、后果:
①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五、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938年9月
②背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
③评价: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巩固和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二战的转折点。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 ②雅尔塔会议; 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 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原因:1946年起,开始执行四五计划②表现: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
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③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2、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18
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六、苏联的改革历程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①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
2、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目前商业银行创新驱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要进一步立足自身实际,依托自身资源,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在渠道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再造经营管理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研究中国的方法 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士农工商凯恩斯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百代都行秦政法 汉武帝变法:顶层设计的集大成者半亿帝国桑弘羊之问 王莽变法:第一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 世民治国:最盛的王朝与最小的政府 王安石变法:最后的整体配套改革延和殿廷辩 明清停滞:大陆孤立主义的后果自转惯性的预警超稳定结构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迟到的运动会师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统制经济 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 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意外失利 改革开放(下):集权主义的回归国进民退2013年的双重困境 回到历史的基本面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孙立坚:那么中国今天人民币进去以后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背景,可能会在一些流动性缺乏的时候,人民币起到一个坚挺自己本币的币值稳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特别提款权有一个非常暗示的给我们市场的一个预期,就是人民币会要加速,让人民币便利的使用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的改革,汇率的机制要放开,甚至是在便利使用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可能对进和出的资本的管理也要做适应的放开的调整,那么今天如果缺乏中国一个经济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面,那么大家会利用这个开放的条件出现大量的资本外逃。
1、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李连庆:河东区要坚持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刻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调整,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为宗,准确把握明年工作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竞进、优化结构、以质为帅、效速兼取,坚定发展信心,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以河东之稳为全市之稳尽职责,以河东之进为全市之进作贡献。1994年以后朱镕基搞了分税制改革,中国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才是50%各占一半,中央政府才有点儿财政能力,向地方做专项投资,才能调动了地方经济,否则就是政不出红墙,你说什么没有用各地扭头该干嘛干嘛,因此我把中国的体制归结为一句话,叫做中央承担最终风险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公司化竞争。2015年11月10日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造成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七、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承认所有加盟共和国的主权,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简称“新联盟条约”)准备在8月20日签字。为此,他把刚写成的《两条路线的斗争》(1931年初增订成《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印出来到处散发,抢先按照共产国际的调子,提出“反调和主义”的口号,指责三中全会和瞿秋白没有指出李立三的机会主义路线实质,是搞调和。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12月8日,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了。欧盟27国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等6国签署《东部伙伴关系宣言》,正式缔结“东部伙伴关系”。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19
日本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一)背景
(二)明治政府的建立和幕府统治的结束
1、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在人民的拥护和大名的支持下,建立了倒幕武装。
2、1867年,倒幕派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1868年,明治政府军队摧毁幕府统治(封建政权)。 (三)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 (四)成功原因:
1、日本的专制统治相对薄弱。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3、明治政府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4、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五)影响
1、积极:①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①保留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临国进行侵略扩张。
二、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原因:
1、明治维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开始了工业革命。
2、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日本控制了朝鲜;②从中国勒索2.3亿两白银;③取得在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
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二)表现
1、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完成。(特点: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特征:“带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
(一)原因: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国内外市场。
2、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更需要国外市场; 3、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因而更多地采用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大陆政策”及其表现
1、制定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