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案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的策略)
基于立德与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与机制分析
2020-01-06政法论文
高端学术服务项目
摘要:立德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思政课”的有效推广,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办学实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章从立德育人的中心任务出发,详细剖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本质,指出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必须全面建立“课程思政”机制,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能的规范和支持。
关键词:修身养性;课程思政;思想政治课程
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打好基础,提供根本保障。持续的。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提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简介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立德树人就是“把思想价值引导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1]。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的思想价值引导主要由思政课承担,专业课则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依托“思政课”单兵作战的思政教育模式,导致思政红旗在部分高校岗位上淡化、淡化。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的困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2016年、2019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战略工程,要求“政治课要在改进过程中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其他课程要各走一段运河,种好责任田,同方向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2]。
近年来,全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各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改革决不能靠一时的热情思政教案范文,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本质,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核心要素,全面建立“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二、“课程思政”内涵的本质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化创新的产物,“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是专业课程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教育功能,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共育。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清楚培养谁,如何培训人,以及为谁培训。人类的根本问题。” 这也是对“课程思政”的定位和要求。
1.《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前途的青年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德”为龙头。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不是评价大学生的唯一标准。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怀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内涵。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工具理性的推动下,
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滋养和指导,知识只是一堆“冰冷的真理”,专业课程没有灵魂和方向盘,失去了育人应有的功能。“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要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向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各国根据本国政治要求培养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在服务本国发展中成长”[3]。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目标和未来方向相一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大学生才能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自觉肩负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历史任务。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宗旨”[4],教育要体现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爱国情怀。“课程思政”就是将价值观培养、品格塑造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微妙而春天般的方式。同学们的自觉行为,让同学们主动扎根人民,为国家贡献力量,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3.“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一切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教师有育人的责任。实施“思政课”改革,是落实专业课育人功能和全员育人责任,构建分工明确、连贯一致的立体、全员教育体系,促进《思想政治课》单曲。渠道教育转变为结合“
在“课程思政”体系中,“思政课”应注重将学科知识融入思政教育,体现显性教育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各类专业课程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知识、学术理论、技术等教育环节,突出价值引导和精神塑造功能,发挥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工不同,但必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三、《课程思政》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提炼和综合解读。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运行机制,必须明确其核心要素。
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理念
从“思政课”向“课程思政课”的转变,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等课程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义和整合。职业教育严重脱节。“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本质上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或教育价值观的理性回归。基本要求是各学科的教学要具有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复合功能,各学科教师要肩负立德育人的责任。
2.《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课程教育人
高校各学科都应承担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在每一门课程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与“知识与技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是专业课程要回归育人本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要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努力挖掘课程体系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炼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等要素,植入他们在一个“
3.《课程思政》的主体是全体教师
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育人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德育活动,不仅应由思政课教师承担,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生命的工作。人们。”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进行思想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教学过程是教书育人两大使命的复合体。"
课程思政改革要求高校全体教师要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承担育人责任,把教与育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师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外显教育作用,专业课教师还要挑起思想政治包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思想价值观,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四、“课程思政”教学的运行机制
赫尔巴特的教学结构理论认为:贯穿其中的方法、内容和目的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三维结构。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之中。思政要素在教材、师资、教法三个层面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运行。
1.思想政治元素与教科书的结合
“课程思想”就是将价值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挖掘专业课思政要素,提取有效映射点,统筹教学任务,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课堂教育功能的跨学科耦合,是实施“课程思政课”。“教学的首要条件。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专业课程中人才培养的任务一般围绕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展开根据《课程思想政治目标》《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专业课程大纲中的人才培养任务应立足于传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2)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目标看,主要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四个价值观;从情感态度目标视角,包括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意识;职业素质目标主要由行业特点决定,包括符合行业基本伦理要求,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探索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思政教案范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所有课程都包含一定的思想政治元素,思想政治要素的挖掘,不能只靠数量,而要合理有效。
(3)对思政要素进行梳理、提炼,并融入教案。教案的设计关系到“课程思政”教育任务的具体实施。梳理思政要素,找到合适的映射点,进而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层次设计,形成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
2.思政要素与师资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政要素,才能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触动局势”、“以题发挥”,从而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育人能力,还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
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合是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必须凝练,时间不宜过长,过长,反而会压倒客人,失去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
② 以身作则。学做老师,学做榜样。教育本身是影响人的活动,教师的言行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认真、负责、敬业、敬业、勤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育人,必以行教[5]。
它被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只有地位高,才能影响深远。此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知识扎实、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发挥育人魅力的作用。
3.思想政治元素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还要坚持创新精神,促进思想政治要素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教学形式的选择。思想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仅靠灌输是不够的。学生自己的参与和体验有助于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思维;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案例分析有助于增进理解;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德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大力推进 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经验;公众号及时传递新信息,传播正能量;超星Learningtong等相关学习软件,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微信群和QQ群可以进行互动讨论。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课程思政”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要求,“课程思政”要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要着力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从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学校党委书记思想政治课体系、学校书记/校长定期讲课体系、专业课教师定期思想政治教学培训体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口支援制度等,全面提高教师专业课程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应随着教育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运行框架,促进“课程思政”的健康发展。
参考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EB/OL]. (2017-02-27)[2019-06]-2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单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 (2).
你余杭那些地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