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与时代同行:中国史学理论研究40年

2019-06-02 21:1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解读_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_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

0 1

一、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

从不同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 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 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 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一 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 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文章中,作者从思想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路线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作风,号召全党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使全党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前进一步。 政 治理 论素 质是 思想 政治 工作 者一定要 具 备的思 想政 治观 点 、 正 基础 知识 主要是指 哲学、 经济理论 、 政 治理论 、 党 的建设和 历史等 确 的政治方 向和立场 、 扎 实的马克思 主义 基本理论 水平和认识能 力。

其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着重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它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对它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 (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组成部分,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这个理论十分重要。”可以说,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必修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也是实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奠基石。

1983年4月, 中国史学界首次学术年会暨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的主要论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 (1) 1刘大年系大会执行主席, 他提交了论文《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刘大年指出:“世界上一切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学说中, 唯一真正致广大, 尽精微, 综罗百代的学说, 是马克思的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 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但“不能单纯地重复真理, 而要研究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分析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种种说法。”[2]72-73他系统地批判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新的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白寿彝、邓广铭、皮明庥、蒋大椿、宋家钰、孔立等也提交了相关论文。(2) 2

1983年6月, 《世界历史》第3期发表评论员文章《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之花迎风怒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文章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已经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列入国家第6个五年计划的史学发展规划, 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件大事。文章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需要开展的6项工作: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史学课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 特别是有关历史的著作;清理总结中国史学的传统, 尤其要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和传统;研究近年来历史科学研究中提出的或者争论的许多理论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 (资产阶级的) 史学理论、方法论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史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1983年5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加强中外史学理论研究, 并做出了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史学理论研讨会的决定。自1984年开始, 迄今已召开了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每届研讨会都有新的研讨主题, 但每届也有不变的主题, 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并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现实, 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如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方法论、唯物史观和历史认识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马克思论东方历史发展道路、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全球化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新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全球化和全球史、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家史学思想研究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讨, 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

1987年3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史学理论》杂志 (季刊) 创刊。此前的1986年5月, 刘大年在歙县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上题为《欲登高, 必自卑:1986年5月6日在歙县历史学理论讨论大会上的发言》中, 曾提出创办一份“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历史学理论刊物”的问题。他说:“单独办一个历史学理论刊物,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不赞成的。难点是如何把刊物真正办好, ……下决心办了, 就要有特色。‘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这个要求是不是提得高了?……不管有没有那几个字, 一要反对老式教条主义, 既反对把死守条文、经院学派注释讲解, 当作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研究;二要反对新式教条主义, 既反对把资产阶级的某些理论、说教当作金科玉律”, 并且强调:“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专门的历史学理论刊物要抱定这个宗旨来创办, 也要靠贯彻这个宗旨来把持自己的生命力”。[3]《史学理论》杂志在《时代·历史·理论》的代发刊词中写道:“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办刊物首先必须坚持的”。办好《史学理论》, 既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也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做法”。[4]这些不仅对办好《史学理论》杂志, 而且对开展史学理论研究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1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项工程被称为党的“生命工程”。同年4月27日, 中央召开“工程工作会议”, 标志着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编写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重点学科教材, 《史学概论》即是其中之一。在张岂之主持下, 经课题组集体努力, 《史学概论》在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中外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科学方法论, 是几代中国史学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史学概论》既是21世纪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 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发展前沿风貌。

历史科学在“文革”中受到严重摧残, 人们痛定思痛, 深刻认识到“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而这理论, 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史学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是时代的呼唤,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史学理论研究, 是改革开放的产儿。因此, 改革开放40年来, 史学理论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这方面研究的选题不断拓展, 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或热点问题不断深化, 每年都有新成果问世。择其要者, 如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1999) , 刘爽《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2015) , 杨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2012) , 李杰《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论争》 (1999) , 孙麾、吴晓明主编《唯物史观与历史评价》 (2009) , 刘华初《历史规律探究》 (2013) , 王锦刚《隐匿的路标:马克思的“自然史—人类史”方法》 (2015) , 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 (2007) ,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19世纪》 (2013) , 吴英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 (2014) 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是我国40年来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如此,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研究能否认识、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只有同意识与社会存在、认识与客观历史的关系问题联系起来加以阐述时, 才能得到哲学的规定。”[5]1这一认识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始终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起点、历史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的实践性、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意识与意识形态, 以及社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等。这一时期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 除了对“唯物史观与时俱进再认识”之外, 更多的是结合中国史、世界史的研究实践展开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唯物史观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中西历史文化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历史演变、唯物史观与西方历史哲学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日趋深入的研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繁荣发展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 2

二、丰硕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历史学源于社会, 自然要回答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或历史教训, 鉴往知来, 是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恩格斯曾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 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重视历史。”[6]650欲获得“历史的启示”, 使历史真正成为“我们的一切”, 不可能通过“编年史”完成, 而需要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 即理论的阐释。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但史料并不等于史学。改革开放40年, 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原创性的成果有目共睹, 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2卷22册, 总篇幅约1 400万字, 近500人参与撰写, 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卷《导论》为史学理论卷, 是该书的重要特点之一。编写者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进行了系统、充分的阐述, 堪称阐释中国历史之理论认识的传世著作。《导论》计9章, 重点探究“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国家和法”“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中国与世界”等理论问题。编写者对这些问题的阐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坚持“论从史出”, 因此有较强的说服力。例如,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 《导论》提出了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区域性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等4个类型的论点。关于历史分期问题, 《导论》以应当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身份的变化、农民阶级身份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和广大边区的发展变化、中外关系的变化等综合考察为标准, 提出了封建社会可以分为4个时期。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导论》首先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事实或者说是两个特点:一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未曾为外来因素所中断;二是中国文明的文化发展, 也未曾有过断裂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此外, 编写者在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 生产者、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阶级结构, 国家职能等问题上, 也有不少理论上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