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组图)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
【摘要】: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质量的思考,并将其“内化”,促使大学生认真认识生命的存在,从而珍视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生活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号:1002-4107 (2017)04-0091-02
一、高校生命与德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2002年首届国际预防自杀研讨会上,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年均自杀率为23.00/1000万,自杀年龄已达15-34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1]。自入学之日起,学生就不断被要求进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等,人们更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生活和道德方面。教育。过高的学业期望、过少的精神关注、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冲突等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自杀。
我国对“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
从2000年开始,生命教育首先在台湾和香港开展,大陆部分省市也开展了。2008年,云南省提出将“三生教育”作为德育内容[2]。学校德育重在起步 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是必要和正确的。然而,他们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和成长,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出现了很多不顾生命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自杀、犯罪等极端道路。
当前,我国高校在生活和德育方面存在许多盲点和薄弱环节。生活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很少,大部分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黑龙江省的生活道德教育似乎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我们在生命道德教育理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多维度的生命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建设不到位。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M.塞利格曼在理论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做出新的诠释和诠释,帮助人们发现和运用自身固有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帮助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3]。它还强调需要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积极的方面。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尝试引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模型构建,利用目前比较完善有效的积极心理学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将积极心理学视角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生活。德育体系的结合,将最初对学生问题的过度关注转变为对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和品质的关注,使生命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内化”。从积极的心态开始,
三、生命的意义与德育
“人生道德”是一个全新的道德范畴。生命道德教育的概念源于生命教育。它是道德与生活的结合。它突出了人们对生命的关怀,使人们适应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和其他生物。人生关系的道德[5]。生命德育就是在大学生德育中积极关注一般生活的塑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与生命有关的意义,认识人生的有限性。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珍惜和积极体验生活,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最终完成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外一些国家陆续表示敬意。
敬畏生命的德育。“生命道德教育”由唐纳德·沃尔特斯(Donald Walters)提出,最初在1960年代针对美国,作为对吸毒、自杀、凶杀、性危机等危及生命现象的对策。英国由彼得·麦克菲尔创办的慈悲德育学院,经过几年的研究,编写了一系列以《生命线》命名的人生德育教材。日本也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新的修订,专门针对日本社会的青少年自杀、欺凌、环境破坏、浪费等现象,把尊重和敬畏人的生命的主题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 .
四、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活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策略
(一)将生命伦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目前,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但人生德育课程却几乎没有。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复杂。同时,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生活中。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活态度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多为应试教育,高中时期是片面的。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缺乏基本的生活道德教育。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在自身就业、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且缺乏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导致学生有心理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自杀事件频发。这告诫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道德教育[6]。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育教学。在教育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本身。生活道德教育也可以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开班加强通识教育,从多方面加强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各学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生活道德教育融入各学科体系的教学中,将生活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生涯设计与其他课程设计的结合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
(二)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为增强生命道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将生命道德教育的精髓及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和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采用实地考察、影视欣赏、生活故事叙述、角色扮演等方式。 、生活情境体验及分层多层次素质拓展训练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神圣。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潜能的开发,挖掘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丰富人生内涵,自觉树立严谨和谐的人生价值观[5]。通过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感受他人的生命和价值观,震撼自己的心灵,引发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死亡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形成深厚的人生道德情感。 . “内化”这种情绪。
(三)关注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增强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一切。
可以将生命教育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滋润、静谧”的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当今现实社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积极开展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拯救生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生命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大学生深深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还可以使用校园广播、校报、窗户、
(四) 挖掘大学生潜能,为生命教育和德育保驾护航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自我教育的潜力和倾向,都有自我成长和修复的能力。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生活与德育课程中,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7]。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生命道德意识,尊重、敬畏和丰富生命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拓宽生命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在人生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积极向上的态度、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积极的自我性格,增强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并提高他们的逆商。重视大学生的自决意识,鼓励他们克服自我忧虑、害羞、恐惧等情绪冲动。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8],主要包括人格能力、动机水平、情感等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调整。在生命伦理课程体系设计中,以积极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提高积极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潜能。有效动员,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激发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关注和尊重。
五、总结
通过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干预措施,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将生命道德“内化”到个体的认知层面,探索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提高生命道德教育的质量。、个人和群体等提高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教育意识,将“生命伦理意识”内化到大学生的意识体系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建适合大学生生活的德育网络和实用的生态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从积极和人文的角度关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命伦理教育过程中,将生命伦理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深度融合,以生命伦理教育平台课程为基础,构建
建立多维度的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课程生态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从而尊重和关爱生命。从“生活”本身出发,构建和体现人文精神生态生活和道德意识的文化氛围,培养和优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方位、多维度复合型人才。
本文评论称,本文是积极心理学与道德教育相关的高校硕士和积极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积极心理学论文开学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资料。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
王宇,王立荣(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为本。
大学生创业视角下高校二班活动体系的构建
摘要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思考和实践。本文从创业的角度出发,激发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力。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的预防
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现阶段,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的思路。
主体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摘要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党员政治灵魂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本质上取决于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
不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