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古诗《诗词五首》教案
古诗《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背诵古诗,培养教师对古诗词的朗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新颖风格。
2.体悟诗词的诗意和语言。
3.提高教师对诗歌的体会、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吟诵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怀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蕴、语言的感受。
3.引申一非常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征。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观念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用Flash动画表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术特点;用PowerPoint展示李白的艰辛人生以及豪放不羁的性情特征。)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些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心情跟心理记忆。唐诗的隐喻,成了我们民族文学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词创作,宋代儒者另辟蹊径,把词这样文学风格展现得非常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既一颗耀眼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温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国内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文学自宋代始分为古体诗和小品文两种。唐人把原本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形成于唐曾经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古代诗,它是相对占体诗而言的,包括诗歌和诗词,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押韵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押韵;但诗歌的首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绝句,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盛行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方式上的特征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
分两片。词的篇幅相当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昆腔(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诗意,词人又各具自己的格调。清代张蜒将宋诗大致归为狂放和内敛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体例
出处
《汉江临眺》
王维
五律
《王右丞
集》
《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
书叔云》
李白
古体
《分类补
注李太
白诗》
《浣溪沙》
晏殊
词
《珠玉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词
《东坡词》
《破阵子
·为陈同
甫赋壮词
以寄之》
辛弃疾
词
《稼轩长
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通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韵母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以下字音、字形。
塞(sài) 邑(yì) 浦(pǔ) 襄(xiāng)
眺(tiǎo) 朓(tiǎo) 饯(jiàn)
扁(piān) 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 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观念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想法,让学员整体认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员初步认识有关文学知识跟每首诗歌的基本模式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古诗,为进一步的剖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根据,运用丰富的想象,画一幅山水画。
3.解读歌曲《新鸳鸯蝴蝶梦》。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集体背诵《汉江临眺》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研习《汉江临眺》
1。抽生背诵该诗。
2。,抽生以此诗为例,说说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
明确:
(1)句数字数:五言绝句,共八句,每句五字。
(2)四联:每两句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押韵:偶句押韵,韵脚为:通、中、空、翁。首句可对仗可不押韵,本诗首句不对仗。
(4)对仗:颔联和诗句必须押韵:“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郡邑浮前浦诗词教案范文,波澜动远空”都是严格的对偶句。首联和尾联则不作要求。
(5)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方法视学生接受能力而确认讲与不讲。)
3.找出诗中描写了这些自然景象,并弄清它们分别指哪个。
明确:
楚塞:古代唐朝的地界。
荆门:湖北武汉附近的荆门山。
三湘:湘水、漓水、蒸水、潇水的交汇处。因澧水与漓水并称漓湘,与蒸水并称蒸湘、与潇水并称潇湘而得名。
九派:指在武昌附近流人长江的各条河流。
郡邑:州郡城镇,指河北保定。
襄阳:晋人山简(即“山翁”)任征西元帅征讨过的地方。
4.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山水画《汉江临眺》,分析诗中画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将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至大屏幕,并表明自己的绘画意图,分析诗画的关系,指出自己作品中的看点。
(2)几个学生展示与说明过后,全班学生展开探讨,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缺点。
5.结合学生作品,理性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术风格。
(1)分析“诗中有画”的景物层次:
明确:本诗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绘出了场景的背景、远景、近景和全景。
(2)用具体的语言描绘画中美景。
明确:
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跟从湖南方面奔涌而至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的淮河水人荆门而与黄河九派汇聚合流。
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时常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近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仿佛眼前的城郭也在海面上徐徐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仿佛远方的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全景:襄阳城静静卧在三湘九派之间,仿佛一幅色彩艳丽、格调优雅、意境幽美的泼墨山水画,在这怡人美景之中,两位谈笑风生、呼酒消愁的.朋友自得其乐。
(3)思考王维用了这些戏剧技巧融画人诗,以诗写画。
明确:
第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汲取了美术技巧,善于把许多部分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颜色的利用上汲取了绘画的长处,采用多元化、整体化的色调构成完整和谐的场景,而又适当地把心情、意境融于画中,利用光影的精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
第三,王维的山水诗在措词造句上,善于揣摩琢磨,选择更传神的词义将深远无穷的画意寓于简易闲淡的山水之中。如“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画家笔下之景全动起来了。
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动态,而唯美却异常安静。这种场景与诗意的张力只是王维诗的一个独特之处。
(解说:关于王维诗的研习,着重在欣赏场景羌和探讨为什么荚两个方面。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探讨讨论的基础上点拨,而不宜死板地讲解。)
6.课堂训练。
试对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评述。(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四首小诗,学生能任选一首进行评述。)
幻灯一: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泉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能留。
幻灯二:
栾家瀨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幻灯三: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幻灯四: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说:课堂上的延伸训练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应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不能过高。)
7.播放Flash动画《诗中有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王维诗的诗意。
三、研习《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1.过渡。
读王维的诗,仿佛一幅幅优美的场景描绘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无尽的独享;而读李白的诗,我们同样会陶醉其中。
先找两个同学就自己的理解有情感地朗读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听完朗读后,请学生先自己阐述这首诗为什么会倍感陶醉。(学生自由演讲。教师对师生的理解尽量给予肯定。)
3.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这首诗,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的曲调便如同萦绕在耳边。(大家有同感,放歌曲。)
这一方面是鉴于李白的词语直接被化用为歌词,另一方面则是鉴于李白诗原本的句子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开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陡其壁立,直抒郁结。这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说“乱我心”,又说“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子,都如歌曲中的高低优劣,急缓转折,以极力的节奏感冲击着观众的视觉。
接下来又一连用了十个整齐的七字句,语言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最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象是为歌词量身定做,一种音乐的曲调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而腾挪跌宕,跳跃不已。那么,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4.研习诗中抒发的观念情感。(学生反思发言,教师归纳点拨。)
明确:
李白的诗之所以能象优美的曲调一样激荡人心,让人久久劝忘,除了他阔大的胸怀抱负、豪放直率的性情、热情欢快的语言、磅礴健举的气魄(这些学生要在当时的学习中有所了解,可略而不讲)外,更重要的缘由是复杂多变的观念情感在诗中逐渐转化,恣肆汪洋,带给了我们冲浪的觉得,也导致了我们的共鸣。
诗歌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焦躁已久的极力精神痛苦;紧接着却完全摒弃“烦忧”,放眼万里彤云,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仍又从九霄跌人痛苦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将诗人因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而形成的急剧变化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5.补充李白的艰辛人生历程以及豪放不羁的性情成因。(用PowerPoint展示,帮助学生更多更深地知道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解说:赏析李白的诗,必须从其一生经历跟思想性格入手,才能理解其优雅豪放、汪洋恣肆的诗风。)
四、布置作业
1.以本节内容为例,阐述哲学(诗歌)与美术、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阅读欣赏李白诗《行路难》(其一)和《将进酒》。
(解说:作业设置较难,对尖子
生有活跃思维、扩展眼界的作用;对
中等以下学生规定能适度放宽。)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抽生背诵《浣溪沙》《破阵子》和《江城子》
二、研习晏殊词《浣溪沙》
1.学生反复吟诵,体味词中涵义。
2.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暗含了这些人生感悟,词中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怎么理解。
3.学生提问、辩论、领悟。
4.教师点拔。
这首词饱含了这些人生励志?
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态,带着潇洒安闲的恣肆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回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逝去、时光不再的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探讨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一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形式要婉转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谢,春的远逝,时光的溜走,虽心寒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失望。
专家都买到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