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也许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哪个的难题。教学设计需要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收集的诗文三首教学设计模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出来聊聊吧。
古诗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文学选自教科版初中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恶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切同情。《蜂》是古代作家罗隐写的七言律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碌一生,积累较多而享受很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古代大作家杨万里写的七言律诗,全诗渗透出作家对农民疾苦的沉痛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歌曲,摘自《水浒传》,诗歌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闷与操劳,揭露了专制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合理的机制。
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员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文,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式。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含义。
2.通过阅读三首诗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3.有情感、有韵律地诵读和抄写三首诗歌。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诵朗诵,读准音节,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观念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长期勤奋劳动到头来却没法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层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如何的场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认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音节,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员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场景,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解或软件书知道诗的大意,鼓励教师独立构想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情感地朗读诗歌,图文结合想像古诗描绘的场景。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场景中你又感得到了哪个?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式:认识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式,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第2课时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情感的朗读三首诗歌。(达到熟读成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播放戏剧,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诗歌的异同,思考三首诗歌所体现的社会状况。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字词,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字词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1)自由阅读《小学数学阅读资源》中26课《避难的翅膀》一文。思考:针对麻雀提出到翅膀下取暖的要求,鸽子的心态开始如何,后来是怎么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独白你有何看法?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诗歌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歌和文章,再和你们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生字,在理解每个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能结合后来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观念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抄写一首诗歌,进一步反思理解古诗的方式。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积淀,激发热爱祖国的观念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拼搏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体味边塞风光的壮丽。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文的观念感情,并能有情感的朗诵每一首诗。
(二)难点
领悟诗文的观念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员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人们强调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探讨学生强调的困惑,相机点拨学生感受诗的诗意。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强调自己不能缓解的难题。
2.通过小组探讨解决自己强调的难题,不能缓解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后是曹丕,他有个儿子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厌恶,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最近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这些词语,说起来与你们共享。
持:用来(教师指出,与现在的含义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块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现在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也有某些不懂的弊端,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是哪个?
(教师鼓励:结合后来的状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哪个,从而感受这首诗的形容意义。比如,“同根生”指哪个,“相煎何太急”又指哪个,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哪个……从而感受这首诗的真正意义,体会作者要抒发的观念感情。)
2.“汁”与中间的“泣”、“急”读出来并不押的,而诗句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老师直接讲解:这是因为古今字音的差异导致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征是哪个。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情感。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对方讲述这首诗的含义和有关它的故事。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诵读和抄写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画家所抒发的深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丽。
2.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朗读为主,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深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诗文诗词教案范文,初读解题。
1.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它表示人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详细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看看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途,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概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有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应该提出些什么?再看看根据。(小组探讨——交流——点拨)
1.雨,什么之后的雨?如何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北京人,在四川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因为种种因素,人们是注重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想像。你还了解这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为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作画的乐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其实,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因为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最近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诗歌是我国文学美术宝库中的国粹,大家学习背诵了这些古文,在大学诗歌背诵活动中体现得非常出众,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十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名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2)白发三千丈(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缘愁似个长)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回答:从入学到目前他们都学过李白的什么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什么诗?自然引发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平台的归纳总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个。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哪个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定。那么跟下句连出来,用哪个关联词来表达更为适合呢?(虽然……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朋友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约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这么,用哪个样的句子来抒发这两句诗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体现李白此时的兴奋情绪呢?(可改为调侃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技巧?这两行连出来又利用了哪些修辞技巧?为什么这么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作家。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南临漳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荆州节度使、彭州团练、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长诗,《唐书》也著录其诗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