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优秀范文(组图)
最新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优秀范文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国内古代传统文学。本课的五首诗词分别为《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收集了八年级诗词五首的教案,希望大家可喜欢。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情感地诵读和抄写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美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观念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汗青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 边塞诗 咏志诗 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朗读文学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河南江西)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世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刺史,不久隐居。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隐居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隐居田园后,饮酒即兴所构思的一组五言律诗。此为第五首,主要体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文学。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嘈杂的俗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请问你为什么无法这么呢?(是因为)心灵避离世俗,自然感觉住的地方幽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上面有一生的秘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作家如何的观念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一生真意,获得宁静心境的观念感情。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句中的 悠然 一词写成了作家如何的心情? 见 字如何改为 望 字?为什么? 明确: 悠然 形象地写出了作家远离尘世后灵魂的恬然、闲适、恬淡。 见 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作家发现南山风景时的轻易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自由跟愉悦。
而 望 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 真意 指的是何种? 明确:自然之趣和一生真谛。 4。本诗是怎样将倒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详细分析。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 悠然 的心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是抒情, 忘言 中渗透出作家对隐居生活的深切喜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文学,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音节,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 搔(sāo)、簪(zān) 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家如何的观念感情? 明确:本诗表述了作家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愤思家的感情,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场景 1。诗歌的全诗写了什么景象?这些景象各有哪些特征?组成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冬,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残破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凉。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明确:学生或许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是哪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伤痛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以往动听的歌声而发出使人惊心的哀婉。另一种看法是画家伫立在鲜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雀婉转的啼鸣,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伤痛。(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场景。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 家书 承载着母亲的惦念和眷恋。诗人渴望得到一封书信,然而终归是无奈,我们似乎听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恐惧忧愁而频频搔首。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明白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是否用词、短语或句子来展现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进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唱读,要求听准音节,把握五言律诗的朗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诗词教案范文,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再次朗诵,要求教师一边唱一边想象文学展现的场景和诗意,想象诗人后来望岳的情境。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征?从这些地方看起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 望 的视角有如何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一同欣赏: 岱宗 两句: 远望 (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河南北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 夫 是个词语,首句意思只在 如何 (怎么样)上,试非常 岱宗如何 和 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哪些不同?(加 夫 则惊奇、赞叹之情最明朗,也很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诗人是怎样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距离之远来突显出泰山的高。 造化 两句: 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征?( 神 或 秀 , 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奇特秀丽和壮丽高大的形象。) 荡胸 两句: 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像,用你的语言重现当年的画 面。 会当 两句:由 望岳 想到了未来的 登岳 。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作家科举不第后周游齐赵,见到了华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可看出任何科举败后负面颓废心态吗?那整首诗给你的体会是哪个? (诗人热情歌颂了泰山的奇特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终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势,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能够联系到意境相同的什么诗句?(王之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文学,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画家高超的作文艺术,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打动你,指出来并表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 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 从河的北边看,那照临下土的暖阳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文。(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其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巍峨高大的峻峭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和壮丽高大的形象地词语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抱负,成为古今名言的词语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要具备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抱负哲理的名言是: 7、明题旨主旨并抒发作者远大的梦想跟抱负(有一生哲理)的名言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词句是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文学的构思背景,初步认识杜甫的诗文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文学所抒发的情感,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词。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醒学生深入探讨的观念,培养教师鉴赏文学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学的内容跟思想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诗意。 突破方式:在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文学的构思背景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多种方式的朗诵,在诵读中展现文学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观念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哲学作品中,比较带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文学。他的诗文立足于现实,广泛而真切地展现了后来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迁过程,号称 诗史 。我们现在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佳作。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散文简约浓郁悲壮、语言艳丽,成为我国近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哲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 诗圣 。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南京,看看战乱后的家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出现逆转,唐军在楚国攻打,郭子仪收复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只好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重返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看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着名的 三吏 三别 ,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创作巧妙和剧情生动而流传得更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诗句。 2、体味作者感情跟作品题旨。 四、朗读文学,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唱读,注意情感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 邺 戍 妪 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文学。 4、小组探讨,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研究,深入理解。 小组探讨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跟高潮。借老妇人的自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受。 三(4):故事的结局。
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烈的悲情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哪些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晚上?官吏来抓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民众负担高昂的征兵,繁重的劳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未变,因还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一直出现,人们晚上躲藏或反抗,无法 捉到诗词教案范文,夜间 捉人 ,可见手段之残忍,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辛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描述的独白从何而来?从那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 听妇前致词 里的 听 可以说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 吏 与 老妇 的访谈,老妇的提问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 一男附书到,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 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必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观念冲突。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恶行,但当前这场内战战役是国家跟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该对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些考量,他称赞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忍也是储蓄地给予揭露。
7、你可从老妇的提问想像一下 吏 的体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述差吏趁夜晚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民众受到的磨难的由衷钦佩。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演出。 七、再次朗读文学(会背诵的朋友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抄写全诗。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