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联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
《美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初版于1967年,40余年里不断修订而畅行不衰,是冷战史的一部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第9版)》,深受好评。正如书名《美国、和冷战9》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两国的历史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关系,以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美国、和冷战,1945-2006(第10版)》强调两国国内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美苏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联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沃尔特·拉费伯尔(Walter Lafeber) 译者:牛可 翟韬 张静
沃尔特·拉费伯尔(Walter Lafeber),当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先后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联1968年以来在康奈尔大学任历史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国的时代:1750年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国内和国外方面》(2nd,1994),《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在中美洲》(2nd,1993),《巴拿马运河:历史视野中的危机》(2nd,1989),《新帝国:对美国扩张的解释,1865-1998》(1963,1998),《迈克尔·乔丹和新全球资本主义》(1999),《死亡的赌注:林登·约翰逊、越南和1968年大选》。他还是《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美国对机会的寻求(1865一1913)》(1994,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作者。他所著《冲突:历史上的美日关系9》1997)获得班克罗夫特奖和霍利奖。
译者简介:
牛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翟韬、张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图书目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十版序
致谢
引言 历史的重负(1941年以前)
第1章 门户开放,铁幕落下(1941—1945年)
一、蜜月从未出现
二、为开放的世界而战
三、妄想狂或现实主义者?
四、毁灭世界的锅炉被造出来了
第2章 两个冷战宣言(1946年)
一、中国局势失控
二、中东——两个冷战宣言
三、德国问题与核武器控制
四、犹疑未决中的美国
第3章 一个胡桃的两半(1947—1948年)
一、杜鲁门主义
二、马歇尔计划
三、“X”文章
四、寻求军事安全
五、苏联人的新政策
第4章 委员会第68号文件中的“别样的世界”(1948—1950年)
一、柏林危机与北约建立
二、重新争夺欧洲
三、美国失去了中国
四、杜鲁门的冬天
五、美国的冷战蓝图
第5章 朝鲜的战争:为了亚洲也为了欧洲(1950—1951年)
一、从朝鲜的内战到朝鲜战争
二、在全球推行攻势
三、麦卡锡主义
四、美军跨过三八线
五、麦克阿瑟和杜鲁门的冲突
第6章 新问题和新面孔(1951—1953年)
一、北约的战略
二、作为转型人物的艾森豪威尔
三、斯大林之死
第7章 别样的冷战(1953—1955年)
一、美国新的别样冷战
二、新视野
三、灰色地带的挑战
四、北约取代了欧洲防务共同体
第8章 苏伊士运河的东西两边(1954—1957年)
一、争夺第三世界
二、苏联的政策转向
三、苏伊士运河危机
四、美国大选与意识形态共识
五、文化冷战
六、赫鲁晓夫攀上权力顶峰
前提是男性的颜值身材要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