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

2020-08-04 14: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_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模板_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 今年秋季,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为进一步推动学生探究新课本,提高课堂教学水平,9 月 28——29 日在县墨子中学隆重召开“市高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活动”。来自市区跟乡镇的 11 位优秀学生经过充分准备,为全市品德课老师呈现了精彩的视听飨宴,使广大老师受到启迪。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美”的戏剧,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听课中要不断汲取课堂教学中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应力求避免他人发生的一些瑕疵,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综合 11 节课例,值得我们学习跟借鉴之处有: 1.体现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指导课堂行为,新课程要求校长应确立“学生为主”的观念,从以学生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成为“学堂”,教师的教为学员的学服务。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营造师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和活动,让学员在情景中体会、探究,在活动中展现、体验,营造出切实愉悦的教学气氛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模板,让学员感受到课堂的快乐、生活的幸福。 2.教学设计独特实用。教学设计是学生课堂理念的外在体现,体现着学生的基本能力。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_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_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模板

教学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多数教师都可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使设计虽然简洁并且实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营造一系列的视频、歌曲、图片、情境材料以及游戏活动等课堂活动方式,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师生的探讨跟体会,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刘焕敏、张发芹、孙雪春等教授创设学生的系列故事,让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有利于学生在系列故事中进行研究学习;李敏、李立伟、李莹等教授通过营造师生活动,让学员在活动中进行感受跟认知。 3.注重教师核心能力的培育。“核心能力”使“立德树人”的德育价值非常凸现,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学生的演进核心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体现为人文气息、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能力。多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系列活动,注重培养教师的核心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教材是师生学习的蓝本,教师在深切领会教材撰写动机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融合,既直接使用教材提供的语境和活动,又创造性地进行补充鲜活的材料,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和新鲜感。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模板_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_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

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更强的可读性,能够导致学生的认知。 5.通过评判关注师生发展。课堂评价才能让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及时正确的评判既可表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又可使师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师生,及时扑捉学生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或者使学生进行互评,使教师感受到课堂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如孙雪春老师无法立即看到学员回答疑问时发生的偏差,并迅速进行纠错;李敏、李莹老师不断鼓励、激发师生参加教学的积极性等。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疑问,值得你们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减少。 1.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不够。如某些教师学习目标的展现只反映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只重视知识点的推进,而忽略了情感的提高;在情景问题的设计时缺少思辨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2.对教材的掌握不到位,不能深刻领会新课本的变迁。如七年级“我们渐渐长大”,应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过程是渐渐进行的,成长的觉得是快乐的,但是一些学生仍只关注教材知识点,以及教师成长中的碰到的苦恼和痛苦,而忽视了学生的切身体会,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与教材意图相违背。八年级“我们的同学遍天下”,主要使学生认识到交往从“内圈”向“外圈”不断发展的方法跟意义,但是一些同学没有正确辨别哪些是“内圈”和“外圈”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模板,或者对网络交往的了解发生偏差,没有让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交往及国际交往的重要意义跟做法。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模板_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_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

3.教学情境、活动的选取及设问科学性不强。教学情境跟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是仅仅为了“吸人眼睛”或者“标新立异”,而需要紧密联系情境跟活动进行营造问题,引发学生的探讨,让学员有话可说。有些教师选择的材料或活动“跑偏”,不能更好地位教学服务,反而适得其反。 听评课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常态,我们需要端庄态度,虚心学习,既不能“盲目崇拜”、“照抄照搬”、“机械模仿”,也不能“文人相轻”、“互相指责”。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对方的课堂理念、教学方法,避免他人发生的疏漏和出错,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