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读书一得#(<<喧哗与骚动>>读后感:逼疯处女座的“意识流”)

2019-09-10 16: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_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_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

逼疯处女座的“意识流”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_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_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文/小菜

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_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_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知道这本书难啃,所以选择了快放寒假时开读,因为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特别少的杂事儿,可还是读得好艰难,300来页的一本书,磕磕碰碰、无比艰难地读了差不多一个月,算是读完了,印象只有一个词“混乱”!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_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_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记得刚开始读就忍不住QQ留言,跟韩老师抱怨:“在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看得有些累,给讲讲他为啥那么写?场景老转换,更要命的是,所看译本每次的转换还都要标注,处女座快给逼疯了!好吧,意识流文学!!!”

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_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_福克纳的 喧哗与骚动

先把我从度娘那里搬来的“意识流”以及“意识流小说”和大家分享一下。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最早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意识流小说着重描述心理活动,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威廉·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说完“意识流”,再来说说福克纳先生的《喧哗与骚动》吧。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南方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衰败史。康普生家族原本广有田地,黑奴成群,祖上曾出过州长、将军,可谓名门望族,但到了文中这一代的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康普生太太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和妻子应有的温情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自私冷酷、怨天尤人、无病呻吟,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家中没有一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而;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爱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自私自利、贪婪无情,他阻扰姐姐凯蒂对她女儿急切的想念之情,甚至还利用这点来为自己生利;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颓败、冷漠气氛,使她从一个“南方淑女”变成了轻佻放荡的女人,凯蒂的沦落给他家庭,给她的兄弟造成里毁灭性的影响;小儿子班吉是个先天性智障儿,三十三岁的成年人,却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力水平。如今,康普生家族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外孙勒斯特了。

“喧哗与骚动”这个标题来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一书中“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全书也真像“痴人说梦”,各种“问题人士”貌似毫无章法、堪称混乱的叙述、印象,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读起来无比费劲,但又不知被一股什么力量吸引着读下去,痛并快乐着。

小说的第一部分就是从白痴班吉的视角来叙述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三岁的孩子要叙述一个家族几十年发生的悲喜剧,该是个怎样的场景,他几乎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海里。所以,在他的叙事当中,常常是混乱的,叙事到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因为当中的一些事物,联想起另一件事。据说,评论家们都把班吉的这部分称为“一个白痴讲的故事”。福克纳似乎特别偏爱让白痴讲故事,在他一年后创作的著作《我弥留之际》又一次出现这样的“让白痴讲故事”,十多岁的白痴瓦达曼,智商比班吉稍高,但还是分不清母亲与大鱼的关系,他甚至会很认真、很坚定地说:“我妈妈是一条鱼。”据说,在现实生活中,福克纳也表现得像个十足的白痴(有兴趣的亲,可以自己问度娘哦)。第二部分,是从长子昆丁的视角来叙述的,他智商正常(哈佛高材生,虽然靠的是金钱),但这部分的讲述却同样不正常,甚至没比白痴班吉的讲述好不了多少,原来在讲这段的时候,昆丁正考虑自杀,精神处于极度亢奋而又近崩溃之中。试想,一个准备自杀的人,他的精神会正常到哪里去?第三部分是从大恶人杰生的视角叙述的,他虽不是白痴,也非处于自杀前的亢奋状态,但他身上有着康普生家族所具有的思维共性:疯颠、痴狂、非正常,他成天梦想发财却又没有能力,他一直沉浸于世人皆负我的仇恨之中,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浸透了腐蚀性的酸液,他的每一个行为都疯狂而变态。在无比痛苦地读完前三部分时,进入到最后一部分,这部分是从康普生家的一个女黑奴迪尔西的视角来讲叙的,她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目睹了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她极其忠诚、善良、仁爱、忍耐,与前三个叙述者的病态性格形成鲜明对照;这部分作者采用的也是传统的叙事角度,并补充了前三部分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可此时的我,已不正常了,反而不习惯他的这种方式,然后,故事就结束了,哈哈哈。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如在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笔者在讲课前让学生通读全文,通过阅读,学生完全作者笔下的武夷山所吸引,被作者优美的语句所吸引,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结果有的同学喜欢课文中描写山的句子“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有的同学喜欢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