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鉴赏框架结构和教学要点(美术类)
2017年中国美术鉴赏框架结构和教学要点(美术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美术鉴赏)(选修)》
写指令
李松
一、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
《艺术鉴赏》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艺术学科的学习模块之一,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识别和评价中外艺术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对中国的热爱。民族文化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的尊重。
二、指导思想汇编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各类艺术的范围、性质、特点以及中外艺术发展的大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点对点,类比对,力求让每一节课都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艺术观点和艺术规律。重要的是理解和洞察,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记住个别的结论。
3. 启发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艺术现象,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撰写说明、绘图、统计、调查报告等) ,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中国艺术鉴赏的框架与教学要点
中国艺术鉴赏课共有18节课,艺术类包括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绘画和民间艺术。由于课时有限,一些重要的科目不包括在内,如书法、篆刻、摄影等。课程内容尽量兼顾艺术发展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借鉴。选择古今各门类的代表作者和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认识门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参考《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录像》等教材的内容和形象。 , 和“电脑绘画与电脑设计”,以丰富相关知识。.
第一课《了解一些艺术欣赏知识》(1课时)
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大致了解什么是艺术?主要包括哪些类别?了解艺术鉴赏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接受审美教育。教学可以从艺术作品的描述开始。描述的过程是对作品和作者进行仔细观察、理解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这一艺术门类艺术特征的认识和熟悉的过程。本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些具体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可供学生学习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作为参考。
第 2、3 和 4 课属于工艺美术。课程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等在中国古代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先民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
第二课《玉的区别——古玉艺术》(1课时)
1、从石器制造的发展可以看出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对材料的形状、质地、颜色、对称、秩序等造型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区分玉石是人类审美认识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
2、古代玉料之美的鉴赏和加工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时期,玉石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成为贵族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汉代以后,人们特别看重的是它的宝物。
3、玉的美学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通过与玉相关的故事和词汇,启发学生体验包括玉在内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相关链接:现代翡翠、骨雕。
第 3 课“粘土的生命——古代陶器和瓷器”(1 课时)
1.原始社会彩陶和素陶的艺术成就。彩陶的主要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和庙底沟型;马家窑文化彩陶作品。素陶的主要代表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黑陶和白陶。原始社会的陶器生产已经完全掌握了工艺美术造型和装饰的规律。
2、中国古代瓷器的制造对世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瓷器艺术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青瓷、青花瓷和彩瓷作品中。
3.学习《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工艺)(选修)》第十课陶瓷造型工艺,可以让学生从陶瓷原料、工具、工艺等方面了解陶瓷艺术设计与制作的特点,并体验工艺。艺术的一般规律。相关链接:中国现代陶瓷作品。
第四课《楚王:商周青铜艺术》(1课时)
一、夏商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春秋战国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2、青铜艺术的成就体现在造型、纹饰、铭文等方面。青铜器上的铭文(金铭)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背诵一些重要的青铜器类型和代表性作品,对其造型、纹饰进行初步分析。
第 5 课和第 6 课属于古建筑。该课程涵盖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详细介绍的北京故宫、天坛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五课《皇权的象征——紫禁城与天坛》(1课时)
1、故宫,北京明清故宫,是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宫殿建筑群,是明清皇室绝对王权的体现。拥有三个正殿的故宫也是北京城市的中心。
2、北京天坛是庙宇建筑的代表。它的主要建筑是土墩——皇帝的穹顶——祈年殿。祈年殿采用多种象征手法,体现祭天功能,造型宏伟、巍峨。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增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相关链接: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类型;②故宫与北京城市布局的关系。③中国现代建筑。
第6课《天上万里——古园林》(1课时)
1、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有北海和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的主要代表是苏州园林。
2、中国古代造园经验丰富,其代表理论著作为明代冀诚《元叶》。中国园林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园林设计多以山水画意境的创作为基础,追求“虽为人为,如天”的表现效果,但在现代园林管理中,园林景观往往因对古代园林设计思想缺乏了解。需要结合当地园林环境的建设,激发学生体验中国园林的特色。相关链接:①现当代建筑;②住宅。
第 7、8 和 9 课属于雕塑艺术。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包括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建筑雕塑、肖像雕塑和各种民间雕塑。到了近代,传统雕塑艺术的传承中断,现当代雕塑在西方雕塑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第七课《视死为生——古陵雕塑》(1课时)
1、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雕塑;坟墓中埋葬的小雕像和物品。地面上的纪念性雕塑多为石雕,雕刻手法较为一般,突出了其在广场上的观赏效果。
2. 俑作品由陶、木、石、铜等多种材料制成。除秦始皇陵兵马俑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方面反映现实生活,形象较为生动。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比较这两类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加深对雕塑语言的理解。
第八课《神采飞扬——宗教雕塑》(1课时)
1、宗教雕塑包括佛教、道教等不同内容,以佛教雕塑为主。
2、宗教雕塑遗迹主要有:石窟寺雕塑。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龙门石窟奉贤寺石刻群。石窟寺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20世纪初,一些著名的石窟寺雕塑被帝国主义洗劫一空。
3、寺庙雕塑采用泥塑、木雕、奇亚籽等材料制作。其中大部分是泥塑。泥塑的装饰对作品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中国宗教雕塑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物为参考,对其进行理想化,创作出大量具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在教学中,需要启发学生区分宗教艺术中的迷信元素和成功的艺术创作。
第九课《与时俱进——现代雕塑》(1课时)
1、城市环境雕塑,包括大型纪念性雕塑,设置在一个方形的环境中外国美术史教案模板,要求雕塑语言具有概括性,形式感强,具有多角度观看的能力。大型雕塑与环境的和谐非常重要。
2. 架上雕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欣赏具体的作品,体会其与大型雕塑在材料选择、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区别,进而体会作品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材料。
第10至15课属于中国画。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第10课和第11课为古墓壁画和宗教壁画,与第7、8课墓葬和宗教雕塑密切相关。相关链接是中国现代壁画。
第十二至十五课为国画三大类:人物画(包括肖像画)、山水画、花鸟画。古代和现代作品都有涉及。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这些课的内容,使学生对中国画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10课《冥界奢侈品——古墓壁画》(1课时)
1、汉唐时期,绘画被视为“教化助人”的宣传工具。汉唐两代曾组织创作宫廷壁画,以表彰英雄,为后人树立榜样,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可惜没有保存下来。东汉以来的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都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绘画面貌。画石画砖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风格,但以绘画为主。与之类似的还有线画或砖画(如南朝的竹林七贤、荣七七)。
2、贵族墓葬壁画内容涉及当时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生活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其表现手法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画风的特点。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对象。
第11课“天地-宗教壁画”(1课时)
1、宗教壁画的一个重要代表是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壁画。与雕塑一起,它被涂在洞穴的墙壁、通道和天花板上。佛教壁画的主要题材是佛的生平故事、佛的传记故事;经、供养、藻井图等故事,以唐代佛画最为辉煌。
2.寺庙壁画的突出代表是山西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继承唐宋以来壁画创作的经验,作者以连环画的形式,成功地创作了三清殿宏伟的朝元图和道教神灵吕洞宾、王重阳传。
第12课“富有表现力的肖像-人物绘画”(1课时)
1.人物画中的肖像画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表现力”,强调要表现物体的内在气质,这是古代绘画理论的精彩部分。本课选取的一些形象是直接从生活中勾勒出来的,如明清人物画像;有的是具有肖像特征的历史画,如《布年图》;也有直接写生的,但物件是理想化的,如丁氏王世珍玉三像。至于《韩熙载夜宴》,则是艺术家默念的作品。
2、现代人物画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造型因素,增强了表现力,在表现现实生活和反映当代人物精神面貌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第13课《千里之外——古代山水画》(1课时)
1、山水画兴起很早,山水画理论成熟很早。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五朝和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高度成熟时期。元代以后,淡红山水、水墨山水兴起,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
2.宋代张泽端的《清明过河图》是一幅巨幅古画结构。画中以汴河为主线,表现清明节期间北宋都城汴凉(今开封)的城乡生活,歌颂工商业的繁荣。这是一部纪录片和民俗题材的作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江山”就是祖国,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体现了对祖国江山的深切怀念。北宋被晋人灭亡时,记载京城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
第14课《美丽的乡村——现代山水画》(1课时)
1、1950年代中期以后,新山水画的创作有了很大的突破。画家承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老传统,走进生活,开辟了新的绘画意境。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形成新的山水画风格。
2、中国画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的转变,除了内容和表现手法外,还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对场景环境做出相应的改变。成功的尝试。
第15课《植物与树木的同理心——花鸟画》(1课时)
1、花鸟画家描绘百花,传达百虫精神。他不是在画生活中的动植物标本,而是通过花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花鸟画的创作包括工笔、写意、线描、无骨等技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精神内涵和国画技法的丰富性。
第16课《盛世——中国油画》(1课时)
1、油画作为外国绘画,很快在中国得到认可,发展成为与中国画平行的重要绘画。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我国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作品。
2、在教学中,学生要明白,这不仅仅是引进国外绘画品种,而是两种文化背景、两种艺术观念、两种造型观念和表现语言的碰撞与融合,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欧洲传统油画的基础修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走向,对中国当代艺术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激发学生具有包容世界文化、取长补短的胸怀。
第17课《与国同归——木刻与漫画》(1课时)
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版画和漫画的特点,并说明木刻是版画的一个重要门类,版画还包括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漫画不仅仅是幽默的绘画,而且还有多种绘画方法。的。
2、木刻、漫画在抗战和民主革命中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是现代美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当时条件艰苦,许多不同绘画流派的画家也参与了木刻、漫画、宣传海报的创作。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体验作家和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应有的使命感。相关链接:抗日剧。
第十八课《民间美——中国民间艺术》(1课时)
1、民间艺术门类丰富,历史悠久,具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价值。其中,民间剪纸,继昆曲、古琴之后,被列入2005年申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民间艺术已濒临灭绝。研究和保存民间艺术作品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民族民间艺术活动、民间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地方历史、文化环境、民间生活等。了解作品所蕴含的质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作精神,懂得珍惜和保护民间艺术的文化遗产。相关链接:民间戏剧、民间文学。
非一个国际领袖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