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部编语文九下《4 海燕》教学设计

2022-05-14 21:1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感悟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与九上一单元一样,都属于诗歌单元。编排有4首诗歌:《祖国啊海燕 教案模板,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 《海燕》。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充沛的情感,和理性的光芒。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对其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海燕》解析

人文主题: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语文要素: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海燕 教案模板,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海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语言:《海燕》这首诗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署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海燕》写于 1901 年,那时正是俄国 1905 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又称《海燕之歌》,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学生活动:了解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积累常识。

体会思想感情

教师语言: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用自己的话概括海燕活动的场景。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概括文章所描绘的三个海燕活动的场景。

明确:

本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壮丽图画。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教师语言:本文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课件出示示例)

第一节,读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应拖音。这样读,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表现海燕形象时,“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显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先低抑后昂扬。

学生活动:

1. 仿照示例:自选段落,分析朗读技巧并说明理由。组内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 在班级交流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全班合诵整首散文诗。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语言理解写作特点

教师语言: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本文作为一首散文诗,象征手法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诗中的事物,联系创作背景指出其象征意义。

明确:

乌云象征沙皇的反动统治。

大海象征广大群众。

海浪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象征推翻沙皇反动政权的革命运动。

风、云、雷、电——反动势力。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教师语言: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革命先驱者的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一形象的?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1. 这是一只 的海燕。

预设:

这是一只矫健勇猛的海燕。

这是一只心情欢快的海燕。

这是一只斗志昂扬的海燕。

这是一只无所畏惧的海燕。

......

2. 作者表现海燕这一形象的方法?

要点:

1. 暴风雨来临、逼近、到来三幅图景的渲染。

2. 其他海鸟对比烘托。

3. 比喻、夸张、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设计意图】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海燕”精神

教师语言:这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 1901 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读这篇散文诗,我们又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畅谈自己的阅读启示。

预设: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黎明前的黑暗,懦弱者在黑暗中迈向死亡,勇敢者在黑暗中追寻曙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要像勇敢的海燕一样高傲地飞翔,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迎接那终将到来的胜利。

......

【设计意图】感悟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END往期推荐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