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幼儿园课程故事:“是什么”与“怎么写”(附模板)
课程故事与学习故事异同
课程故事与学习故事的区别。从新西兰引进而来的学习故事曾风靡一时。学习故事的优点是通过叙述的方式、以欣赏的眼光,对每个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进行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持续性评价。学习故事是很好的幼儿发展性评价方式,但是在中国背景下不太适宜,不是因为其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我们班级幼儿人数众多,教师很难做到针对每个幼儿进行个性化、持续性评价。课程故事也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也是叙述性的,差别是课程故事主要对全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整体性评价,顺带穿插着对个别幼儿进行故事讲述性评价,不会把所有幼儿挨个进行评价。某种意义上,课程故事融合了新西兰学习故事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的做法。课程故事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剖析是属于过程性与事后性的,因此教师往往会惊奇地发现一些生成性的教育价值。
四、课程故事是教师成长的载体
课程故事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革新的载体。在课程故事里教师是配角,更多时候是幕后工作者,教师扮演的是支持者、倾听者、观察者、引导者、合作伙伴、记录者、反思者的角色。课程故事不像传统的教案是提前写好的,课程故事是活动结束后才开始撰写。课程故事的撰写时间折射出课程的变革,课程故事只是教育变革后形成的产物。课程故事所体现的课程多以生成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为主,如果是成人提前预设好的高结构化课程,课程故事就没有必要事后写。课程故事在撰写时教师往往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哪些是生成性活动,能够感受到课程的弹性与灵活性,这也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的低控制性,如此才能形成幼儿的主体性。为了方便课程故事的撰写,教师平时要特别留意活动过程中幼儿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并及时记录下来,这无形当中在强化教师的倾听者、观察者、记录者的角色。课程故事的背后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系列课程与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这些都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程故事中的教学反思让教师专业发展得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撰写课程故事时因为是事后撰写,所以需要对已经开展的活动进行回顾,回顾的过程就是反思的历程。课程故事不是记流水账,课程故事需要以清晰的脉络呈现活动的流程;需要把握活动的重要节点做到详略得当;需要从幼儿言行举止中分析幼儿心理特征与能力发展水平;需要从各类活动中提炼知识、技能、情感的教育价值等。撰写课程故事在注意上述要点时本身就是教学反思的组成部分。此外,课程故事在后面往往也会有单独的活动总结或教学反思模块,这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教师总结成果的做法,汲取不足的失败教训,进而不断完善后续的课程与教学。
五、课程故事是家园联系的桥梁
课程故事能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在园的学习、游戏、生活状况。疫情背景下,家长不能随便进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家长很难现场了解到幼儿的在园行为表现。虽然幼儿园班级视频监控也在走向普及化,但是不是所有幼儿园班级的视频都是时时刻刻对家长开放的。家长通过幼儿只言片语的表述来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游戏、生活情况,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基于上述情况,家长如果想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游戏、生活情况是很不方便的。课程故事发到园所微信公众号里后,能让家长知晓平时教师带领幼儿都在做些什么事情,能让家长从教师专业的视角理解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能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成长情况,其是家园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撰写的课程故事发到微信公众号上重点是给家长看的。我们提供的课程故事内容比较详细,家长一般都会比较认真看,而外人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字数多,这事无关紧要。因为家长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课程故事放到微信公众号平台对外发布的重点并不是对外宣传。所以,我们主张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课程故事不用太过花哨、精致,那样只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
课程故事撰写模板
课程故事可以现场口头讲述,也可以用音频、视频呈现,也可以是图文并茂地描述,并不拘泥于一种载体,也可以混合使用上述手段。我们经常看到的课程故事以文字中插图为主,也称文本性课程故事。课程故事并无统一的写法,如此课程故事模板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后形成的,以飨读者。
主题名称
主题起源
第一部分,交待为什么要做这个主题。教师基于观察、倾听、对话等手段,寻找幼儿感兴趣或者对幼儿能力发展有帮助的“点”,基于此生成该主题。课程起源的描述要有儿童的身影与语言,比如可以有时间、地点、事件、儿童对话等内容。课程的起源主要体现的是儿童的视角,可以配备适当的照片。
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描述由此引发的教师所思、所想,阐述此主题的大致教育价值与意义,确定此主题。
主题脉络
教师交待此主题与儿童讨论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儿童提出了哪些想知道的知识、哪些想做的事情等(要有儿童的话语)。基于与儿童的讨论(此处应给出幼儿讨论的大致内容,无需太详细),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帮忙梳理并勾画课程脉络图(优先使用纸质版/黑板/白板课程网络图照片,或电脑绘制的流程图)。此处的课程脉络起着课程计划作用,并不是最终实施的课程网络图,后续实施的活动会更加丰富。
活动一:活动名称
开头交代下该活动是如何生长出来的,主要体现儿童立场、儿童视角,避免教师主导、高控,尽量是幼儿提到,而不是教师自己想到。(如果前面已经交代,此处可省略;如果此活动是进一步生成而来的,此部分一定要交代。)
课程故事不是传统的教案格式。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描述此主题一步一步都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些活动描述的可以简略一些,比如看了一本绘本,直接一两句话一笔带过即可。有些活动儿童参与度比较高,发生了更多的趣事,可以描述得详细一些。
活动记录要图文并茂、夹叙夹议。(叙:重点描述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幼儿对话、幼儿的行为表现、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情感状态、活动后幼儿的感受、教师提供的支持等;议:活动中幼儿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活动过程教师的思考、活动后教师的反思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科性集体教学活动。课程故事里的一个活动主要指一个事情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耗时半天、一天,或者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比如,教师带领幼儿用树枝搭建几个大型恐龙骨骼框架,虽然耗时3天,其实是一个事情,算作一个活动。所以,这里的活动往往是合并后的一些活动。如果把每半天做的活动单独作为一个活动拎出来呈现,课程故事会显得太琐碎。如果某个半天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意义又比较大,也可以单独拎出来,教师灵活把握。
活动二:活动名称
开头交代下该活动是如何生长延伸出来的,要体现活动的连续性,活动之间是层层递进、有发展脉络的,而不是任意一些活动的拼凑。如果不交代由来单一科目教案模板,无法体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
活动三: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简单明了,字数不宜太多;通俗易懂,最好是通过看活动名称就能知晓活动内容大概;可以用幼儿的问题作为活动名称,体现出活动的探究性;活动名称体现一定的童趣。
活动四:活动名称
……
建议每个分主题下属的小活动数量在4-8个活动之间,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增减。
学习与发展
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按照学习品质(第一位置)、五大领域(按照此主题的重要性顺序进行排列)的顺序分条目、概括性梳理下课程对儿童上述方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总结与反思
教师概述下此主题活动,并加以反思。总结与反思是教师立场的,而不是第三人立场的评价。总结与反思时最好能同时具备“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对上述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同时单一科目教案模板,分析当前幼儿的兴趣与能力发展,进一步指出接下来可能开展的一些新活动。总结与反思的字数占比大约半页纸,鼓励多写一些反思。
END
扫码关注
种下希望,共同成长。
唯一赚到钱的是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