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封面模板 【封面文章】职业教育赴非办学的可持续方案——专访恒华职业技术学院总经理、院长范孜
4月封面文章
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 以人为本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 / 唐溪源● 职业教育赴非办学的可持续方案——专访恒华职业技术学院总经理、院长范孜轶 / 李雅温
●职业教育是产业更是事业——专访尼日尔汇才学院院长张娜 / 李雅温
●卢旺达“中文+ 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 / 曾广煜
导读
在非洲开办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要将市场和办学相结合教案封面模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非洲职业技术教育既不能产业化,也不能行政化,不能赚大钱,更不能靠输血
⬆ 2019年,恒华拜访时任卢旺达驻中国大使
在中非双方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新时代背景下,非洲职业教育市场具备成为“下一片蓝海”的投资潜力,吸引了各方投资人敏锐而好奇的目光。而早在数年之前,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华科技”),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就已悄然布局非洲职业技术教育行业。在本期专访中,本刊特别邀请恒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恒华学院”)总经理、院长范孜轶先生,请他阐述对非洲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 恒华科技20周年庆
《中国投资》:能请您介绍一下恒华科技和恒华学院吗?
范孜轶:恒华科技于2000年创立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科技园,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01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 A股(创业板)上市。恒华科技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BIM(平台和技术应用创新),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以电力、水利、交通设计业务为技术支撑,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载体,以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为目标,以教育培训和认证为保障,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以公司业务为依托,我司在卢建立了恒华学院。
我们恒华学院的一大亮点,是依托科创型企业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我司具备较强的软件研发实力,出色的专业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及丰富的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在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方面均有技术储备和实践积累,曾服务于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为恒华学院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恒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书
《中国投资》:请问恒华是通过什么契机进入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产业的?
范孜轶:2016年,恒华科技中标了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卢旺达能源公共事业有限公司(EUCL)发布的“国家电力几何网络建模”项目。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协助EUCL基于输电和配电网络实施综合性的数据采集工作,建立电网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各种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源。不过,在完成主要目标的同时,卢旺达劳动主管部门要求我们为当地培养一批电网技术人员,以满足未来持续维护系统的需求。这一附带要求,成为了恒华在非创办职业学校的缘起。
在公司各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出色地提前完成了卢旺达电力几何网络建模项目,并在完成过程中对当地电力行业与职业技术教育行业的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项目,我们了解了卢旺达当地电力基础设施落后面貌:输变电线路和电力设施老化严重,由此造成的输电损耗率至少达到 15%,输配电系统升级已迫在眉睫,包括新建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对老式的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更新升级。这对于恒华而言意味着巨大的业务拓展机遇。
然而,当地电力技工整体技能水平偏低,无法满足输配电系统升级的要求,因此卢旺达急需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电力技能人才加入到电力系统的升级改造当中。所以,公司领导层认为,在卢旺达开展海外职业教育电力技能培训不但符合当地的市场需求,而且能满足公司的海外发展战略的要求。
《中国投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恒华学院在卢旺达的教学情况?
范孜轶:2018年,恒华学院在卢旺达获得职业教育办学资质,同年年底开始招生教学。学院开设课程的选择受当地政府和公司业务发展的双重需求影响。由于恒华在电力、交通领域有着丰富的积累,而当地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恒华学院优先选择了重型机械、电力、测绘、运输等科目作为授课内容。
恒华科技在当地改造了一家学校的闲置校园,将之改造为最多能够容纳1000多名学员的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方面,学校采用本地化策略,共有约20名当地教师,担任专业授课与行政管理。为增强师资力量,我们特意选派了多名当地教师赴中国留学,通过与锡林郭勒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提高教师的机械实操技能和教学水平。在学成回国之前,这些留学生还通过考试,顺利获得我国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恒华学院的生源以社会招生与政府推荐两种方式获得。在选拔入学后,主要培训流程包括理论学习、模拟上机训练、真机实训、场地实操与就业推荐等连贯环节。每一个环节均设置考核教案封面模板,不达标则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为保障学生就业,恒华学院与华人华侨协会、当地中资企业办事处、卢旺达本地公司等都签订了实习实训和推荐就业的合作备忘录。
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恒华学院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领域中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海外职业教育领域。是以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和人才能力质量为核心,除原有已考虑的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外,同时把就业与社会需求、社会评价以及毕业后再学习与终身学习等延伸信息涵盖进去,作为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通过有关规章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予以固化,切实提高学员的就业竞争力,改善学员就业状况。具体而言,我们学院始终强调要实现“四个对接”,即:知识与技能对接,需求与市场对接,入学与就业对接,短期培训与终身学习对接。
《中国投资》: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在非职业教育投资的可持续性?
范孜轶:最关键的指标是财务的可持续性,这也是每一个投资非洲职业教育的企业家绕不开的话题。我认为,在非投资职业技术产业,要将市场和办学相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非洲职业技术教育既不能产业化,也不能行政化,不能赚大钱,更不能靠输血。这就需要有市场的视角和教育相结合,走市场化教育运营的道路。非洲国家丰富的青年劳动力,国际企业旺盛的高质量用工需求,非洲国家政府自强发展的信念与雄心,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担当与善意,全世界其他负责任国家援助非洲国际道义,这些是当今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是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只有将这些美丽的珍珠串联起来,才能够实现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恒华学院想做的,正是成为这根珠线中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非洲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更多来源于需求、供给与认知之间的错位。需要就业岗位的青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培训,需要优质劳动力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想要提高非洲青年就业能力和非洲政府和国际援助者找不到有效的实施平台和抓手。恒华学院的思路,是通过优质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吸引非洲政府和国际援助者购买培训服务,从而实现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匹配。我们学院目前通过与卢旺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经济教育学院的合作,已经初步获得了一些支持,我们也会继续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探索。此外,以项目匹配职业教育,推进“基建+职教”“制造业投资+职教”的模式,形成良好的行业伴生发展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投资》:请您谈一谈对于非洲职业教育市场的感悟与展望。
范孜轶:恒华学院的教育实践,在当地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口碑,我们学院位列卢旺达职业教育50强,并且获得了政府资助型学校资质,这对于一个外资学校而言是非常不易的。在办学过程中,恒华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心和支持。我的期望是,民营企业能被充分纳入到国家对非职业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框架中,以专门机构指导和保障企业出海赴非办学,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的有效联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更是对非教育援助的指导方向。但是“授人以渔”有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育不能只有硬件援助,不能只援助 “鱼竿”,而应当更注重“钓鱼技巧”,实现软硬件结合。我们必须重视办学内容、办学标准、办学运营服务的对接,深入地进行文化的交流。
非洲职业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恒华学院也正在筹备向其他非洲国家拓展业务,如赞比亚、多哥、刚果(布)等国均在考虑之列。相信在中非双方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迎来花团锦簇、硕果累累的美好局面。
编辑 | 李雅温
校对 | 闫建军
设计 | 大 米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2022年4月号
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