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模板 > 正文

共读记录(1)|大单元教学

2022-04-30 00:3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问题:我们明明就是在一章一章的教学,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上课,怎么又提出个单元教学呢?

单元教学不是新生事物,我们平时的教学已在践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取向,这个时候提出单元教学,是更加强调了知识的结构化、整体性、系统性。

单元教学的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度理解,老师理应透彻地、整体地理解单元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定位每一课时的“坐标”,将所有课时“串连”在一起。

对课堂产生直接作用的是课时设计,而课时设计中的活动、问题设计不能脱离单元设计的整体性。单元教学的实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真实的课堂。理念不一样,教学的方向就不一样。正如库恩所说:“虽然这世界并没有因为范式的改变而改变,范式转换后科学家却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工作。”“虽然他面对的是与过去相同的世界,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他仍然发现这世界的许多细节彻底改变了。”

此“单元”非彼“单元”,它与我们原来所言说的“单元”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教学,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新网师初中数学部落进行了第一次共读。问题在共读与讨论中渐渐澄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单元”初中数学 备课教案模板,去探个究竟。

一、为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崔允灏教授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之“家”,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而“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由此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它对于改变当前“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育人结果,对于改变以“知识点、习题项、活动控”为标志的课堂教学,及其导致的师生“忙得要死却碌碌无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1.何为大单元?

崔允灏: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教科书上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只是一个主题下的四篇课文,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那还是内容单位,不是我讲的单元概念。单元,也许用建筑语言来解释更清楚一些。单元不是水泥、钢筋、门、窗等建材,而是将各种建材按一定的需求与规范组织起来并供人们住的房子。它是一幢楼的一个部分,是水、电、煤、路等相对独立的建筑单位,有一单元,至少还有二单元。教师备课从知识点到单元,标志着教师备课的站位提升了,而什么样的站位决定什么样的眼界或格局。以知识点为站位,看到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以单元为站位,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立足单元,上接学科核心素养,下连知识点的目标或要求。

2.何为单元教学设计

(1)发展历程:

单元教学最早由戚勒所提出的分析、综合、联合、系统与方法五个阶段教学发展而来。他将这种教学方法中使用的教材内容成为一个单元,也就是方法论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最初是由教育家德可乐利在“新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他认为将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单元模组进行教学,可以提高知识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而后美国引入并改进了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单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以探究思考为主题的活动单元、以技能发展为中心的实践单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作业单元等等丰富多样的单元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

我国最早提出单元教学概念的是梁启超初中数学 备课教案模板,在杜威访华后,梁启超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提出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组归类。此后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成为教材编排与教学的重要组成。

(2)国内的一些观点

崔允漷认为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依据课标与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依据内容特点确定教学设计的形式、至少以某个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的思想方法核心。

钟启泉认为单元教学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不同的教学策略,打破传统的课时观念,进行主线式或主题式的教学设计。并提出单元教学设计的三个重点组成部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覃可林提出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不局限于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而是按照某个主题或者思想,将几个单元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大单元”。

吕世虎等梳理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流程,并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征。单元设计的特征:

(一)整体关联性,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知识认识,更注重教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教学安排上,从整体宏观角度分析单元的教学课时,从而对单独课时的设计与安排更加合理;认知层面,对生的认知把握更整体,从而能更好的调整教学目标与设计,让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单元学习中学习。

(二)动态发展性——教学实施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学实施后,要针对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不足或新的想法与感悟,再次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设计的本质是为了使知识结构更加的清晰完整,让学生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科思想方法。故本研究界定单元设计的内涵:单元教学设计是基于教师需求,选择某个核心知识概念或公式、重点数学思想方法、某个具体的核心素养等为主题,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为目标,利用整体思维展现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的教学设计方案。

徐洁《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单元学习的“单元”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等课程资源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自主创设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学习内容构成的学习单位。也就是说,单元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目标或经验主题的学习单位,它既可以是教材中的自然章或单元,也可以是围绕学科大概念重构的学习内容。大概念是设定单元教学目标的锚点,是选择单元教学内容的标准,是组织单元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评价教学效能的依据。

三、如何确定大单元?

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研读本学期相关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厘清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本学期本学科的单元数等。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

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四、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

1.钟启泉:单元设计一般遵循“ADDIE 模型”,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评价(Evaluation)而展开的。分析即分析学习者特性、前提条件(准备性)和教学内容,明确目标。设计即进行教材研究,编制教学内容的可视图。开发即梳理单元计划、教学流程,准备教材与学习环境。实施即根据教案,运用准备好的教材,展开课堂教学。评价即借助教学后的研讨展开教学反思。

2.崔允灏:以大单元设计的教案(新的学习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包含六个要素:

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学习此单元?

二是单元目标,即期望学会什么?

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已经学会了?

四是学习过程,即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

五是作业与检测,即真的学会了吗?

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怎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素养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但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悟或反思,这是需要教师设计的。

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当今惯用的双向细目表,适合评估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但显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不匹配的。因此,每一个大单元教学设计都必须介入真实情境与任务。该任务既可以是学习任务,也可以是评估任务。

此处的“真实”有三层意思:第一,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直接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第二,只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意义的感受与理解往往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来实现的。第三,评估学生是否习得核心素养的最好做法就是让学生“做事”,而“做事”必须要有真实的情境。

3.威金斯、麦克泰UbD模板(2.0版本)

4.徐洁《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洁.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2016.

[3]崔允漷.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 基础教育课程,2019(Z1):5-9.

[4]吕世虎,杨婷,吴振英.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以及基本操作步骤[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4):41-46.DOI:10.13749/j.cnki.cn62-1202/g4.2016.04.008.

[5]钟启泉.学会单元设计[J].新教育,2017(14):1.

END

象鱼儿 一样

不停地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