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复习重点及复习方法汇总!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复习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课程,全面了解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材相关要点,小编整理了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指导教材复习要点。希望你能参加这次考试很有帮助!
等腰三角形(文字说明)
一、说教科书分析:
1.课本内容:
本课程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9.3章等腰三角形。本课程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体现在三角形等边边的等角关系上,直观体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三线组合一),对直角三角形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未来的相似三角形。
2、教学目标:
(1)cognitive 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三线合一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来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
(2)Ability 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解决问题;
(3)Emotional目标:通过动手,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二为一”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数学和美育。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特征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
4、教具准备:
为了让学生理解本课,本课要求学生制作多个不同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纸模型。
二、说教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往往需要依靠直观具体图形的年龄特征,而七年级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是比较好,加上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意识,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们通过翻开等腰三角形纸,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点。为了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全班将采用观察和思考的方式。讨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实验观察法、直观的教具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大胆猜测、勤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二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二为一”的两个特点,允许学生折叠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如锐角、钝角或直角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的模板让学生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逐步探索相关特征。鉴于“三线合一”的特点,学生不易关注,是本课程的难点和今后广泛应用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教学实例,重点使学生巩固和掌握这一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和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过去,学习新知识,激发兴趣
(二),制造悬念,制造情境
(三),目标导向,自然介绍
(四),提出问题,探索并尝试
(五),灵感归纳,初步应用
(六),总结,巩固思路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览
三、说学生学法:
⑴在知识掌握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初级阶段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三角形的内容。另外,七年级学生容易接受图形的直观性,所以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翻转等腰三角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特征问题不大。
⑵本课学生学习的知识障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和三条线合二为一的应用难度较大。学生灵活应用难度较大,应用中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教学中灵活结合学生练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明了的分析和讲解。
(3)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点和生理特点,学生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能灵活把握生理特点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特点,一方面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⑷ 在心理上,教师抓住学生数学兴趣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渗透。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过去,学习新知识,激发乐趣:
1、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表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底角。
(首先,老师提问了解预知的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头回答。)
(二),制造悬念,制造情境:
3、一般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 (三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点,还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以问题3为教学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4留给学生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介绍: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9.3等腰三角形
(黑板题目)9.3 等腰三角形(理解本课学习内容)
(四),质疑、探索和尝试:
结合第4题,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老师(模型)演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您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演示指出他们的发现,并引导他们,用标准的数学语言一一总结,最终得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学生在黑板上找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
∴∠B=∠C()
【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横向和横向关联,为命题的证明奠定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还是钝角?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图形】(以下内容可能是学生在之前的实验中提出的)
【问题】论文中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哪条线?
(通过提问、提问、小组讨论、总结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是否仍是等腰三角形的线?
[学生发现] AD 是顶角、底中线和等腰三角形底上高的平分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高、底边的中线重合。简称“三行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 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中线和底边的高线重合(三条线合在一起一)
(展示小黑板)
[填空] 基于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断,在△ABC
(1)∵AB=AC, AD⊥BC,
∴∠_=∠_,_=_;
(2)∵AB=AC,AD为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 _=_
通过视觉模具演示,画出推论2并展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行合一”的应用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填空】学会三行合一。
强调“三线合一”功能中三线段前定语的重要性,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灵感与归纳,初步应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顶角∠BAC=100°,柱AD⊥BC,屋椽AB=AC穿过屋顶A。求顶架∠B、∠C、∠BAD、∠CAD度。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学生应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过程)
(六),总结,加强思考:
(1)描述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性,可以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关联方法要经常使用,对以后解决问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览:
P86 练习9.3 1、3、4 预习课本:P85 等腰三角形
课后感想:等腰三角形两条腰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六、黑板设计:
主题:
9.3等腰三角形示例1、书写格式示例2、书写过程
功能 1
功能 2
学生会表现
(1)(2)(3)(4)
)
【教学计划设计说明】
本课以学生掌握一般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推理证明为主。它负责训练学生分析和证明想法。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特点将是以后论证这两个角的原因。相等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三个主线段重叠的特征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重要依据。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从几个方面做了规划:
1、 这部分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有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发现、计算和应用。因此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联想,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补充例3有两个目的:(一)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的知识。(二)为下一节的内容铺路。
2、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获得内容的两个特点,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事半功倍.
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氛围,带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
4、营造丰富的旧知识环境,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唤起与新知识形成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学习新知识”。
5、 提供探索性问题,合理设计实验流程,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习题教案模板3,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确认结论,获得成就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研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6、使用直观的教具,营造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好奇心的产生,有意识地努力调动思维和旧知识指向新知识,成为“催化剂”和“助推器” “用于学习活动”。
相关文章:
更多讲座资料>>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法规》重点知识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章节回顾总结
更多关注:申请指南综合辅导网课>>
教案网123
懂点哲学的小学生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