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随感
刚毕业时给教师上戏剧欣赏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非常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反复记号等进行详之既详的讲解,有时还十分负责的列举了几道题目考核大家,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在我们觉得音乐欣赏课通常是这种进行的:(一)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二)初听作品小学音乐欣赏试讲模板,感受形象。(三)分段听赏佳作,分析作品的戏剧要素及体现作用。(四)完整唱赏佳作,熟记音乐主题。这种简洁平淡的课堂模式中,教师通常全盘包办,一讲到底,学生进入被动接受状态。一听到底,没能真正参加戏剧欣赏活动,也没有真正理解戏剧作品的涵义。难以想像,当学生们面对着一堆从来没见过音乐专业符号、术语的之后该是如此的难受!又如何会有兴趣听课呢?长此以往,小学美术欣赏课其实要失去其价值了吧?
面对不同的教师,音乐欣赏课也要采取不同的教法,应对于你的教学对象的特征选取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种你的欣赏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十几年的课堂实践中,对如何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上好音乐赏析课有着如下几点体会:
一、故事导入法
孩子都爱听故事,小学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征,可在聆听音乐前讲一下关于这首歌曲的奇闻佚事,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独白,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歌曲的欲望,这时再使学生们听这首歌曲,一定是“两只眼睛竖起来”。
二、听音乐取名法
孩子都有表现欲,小学生也同样有。于是我们可以用“给你看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式来打动他听音乐,如欣赏《玩具交响曲》时,边唱边提示她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鸟叫、水响)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叫、水响吗?(不是,是哪个东西模仿起来的)那么是哪个东西可以模仿发出这种声音呢?(公仔、玩具)......由此一步步引导人们达到学生吸引她们听音乐的目的。
三、畅所欲言讨论式
在戏剧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戏剧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为这二者服务跟联系而存在的。因此应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她们的看法,不轻视你们一点一滴的音乐体验,充分展现她们的时尚。这个时期,学生正进入自我观念逐渐演进的重要时期,他们期待得到对方的显然,漫谈音乐体验时,七嘴八舌希望受到学生的注意。例如:有一次给学生唱《那不勒斯舞曲》小学音乐欣赏试讲模板,有学生就说里面这段越来越快,感觉像跑马,教师就不能批评他,而是应切实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些似乎,跑马带给你的心情是如何的?在我做评判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它们在关心自己的看法是否受到老师的显然。所以遇到这些状况,教师应勇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四、增强好奇对比法讨论式
现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如数家珍。对民族戏剧跟古典乐曲知道的却是少之既少,怎样吸引人们对学生介绍的戏剧作品感兴趣呢?在戏剧教材中国戏曲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三首重新改编过的国内歌曲,这些乐曲由通俗歌手表现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非常偏爱,然后老师再把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听放进去让学生对比,在造成了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来介绍国内民歌的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认识音乐的目的。
五、谈天说地聊天法
现在小学生的知识面宽了这些,对生活对社会也是了自己的了解。这时,他们期待知道更多的她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教师正可以运用这一点来培养人们对戏剧的兴趣。可以讲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对戏剧的一些诠释,这种感受的分享,同样会感染学生,使它们非常关注于你介绍的音乐。比如我的故乡是盛产荷藕的,在讲戏剧教材《我的家乡》一课中,就向学生们讲叙了有关荷藕的一些生长知识及故乡名字起源的独白和传说,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原本并不遥远,在其后的唱歌曲及学歌曲时显示了独特的兴趣,颇有些迫不急待,整堂课的效果比较出色。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即使树立信心、勇于探索,音乐欣赏课一定会变成“令人神往的灵魂之约”。
过期食品不要买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