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词组,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风景,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征,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师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征,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曲目《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地方的美好景象?对,是草原。你们必定知道咱们今晚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认知。
今天,我们就跟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诗人,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诗人。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造成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哲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风趣,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草原表格式教案,记录了后来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步伐,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好风景和善良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本,读准音节,读通段落。
(2)遇到自己偏爱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生字,可以用笔在文中圈起来,然后用适合的方式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下来。形容蓝色浓润得象要流淌出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墨或淡的色调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提高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非常宽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扬。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色块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诵课文,想想:作者是从这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根据哪些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帮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老师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puxuewang.cOm〗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风景到底美在那里,你是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词语带给你怎么的体会。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员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体会。
4.教师依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提到草原的景色,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至地面,按从上至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看法。)作者既是如何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展现草原的美好景象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段落:“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出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黑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如何的通感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好风景给作者留下的深深自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调侃和赞扬。)(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照片”,用草地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触觉来诠释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着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好景致,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立刻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眺望蔚蓝的夜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本,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本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好风景。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体验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跑了一百五十里,才抵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地。草原上行车更加优雅,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跑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哪些?有哪个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哪个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这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更加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跑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体验:“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堵车,却有一桥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哪忽飞忽落的鸟儿相伴,这是让多少人渴望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可读出这些洒脱的觉得,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景色,令人沉醉;行车的潇洒,令人神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和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征,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提问,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种词语的后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使人最深刻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草原表格式教案,与小组的同事一起想想,把这种句子加在那个词的后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演讲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教案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根据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展现草原人的温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这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着急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形容?——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裙子,更重要的抑或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年车跟马相遇的场景,如果你在场,会有哪些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折服,你能够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情感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是否想象当年的相见是如何的情形──学生即兴演奏,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他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到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它们在说哪个?
②有情感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puXuewaNG.com)
①联欢的项目有哪些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更喜爱的特色项目,是可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地,难舍难分的别离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哪一望无际的草地,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定音鼓声、质朴浑厚的蒙古长调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咖啡、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仍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写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词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即将偏北,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如何的情感?(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跟藏族人民的深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看到的草地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场景。草原的美景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真切印象。草原上的美好风景让我们深深沉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让我们受到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你们一同的愿望。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下面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上展现草原的美。使学生马上陶醉在大自然的风景美跟戏剧美中,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会
本节课的课堂中,我坚持鼓励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如何将学生的了解并且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如同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了显然,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疑问是:蒙古族人民看到原本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即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教师共同评判,教师生设身处地地去想像,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很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课堂中,我觉得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下面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到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教师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难题的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优异的体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判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仍趁机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判。那些用惯了的“你真好”“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从指导者的视角出发,更加侧重培养教师自主研究的素养。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你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