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超级全面)

2020-08-02 11: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表格式导学案_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_导学案的格式

导学案是哪个?

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_导学案的格式_表格式导学案

高效课堂理念下的导学案以教师的思维兴趣跟需要成为基础单元主题,是激发师生自主学习能力跟解构思维能力的工具,还能提高老师与教师、学生与师生之间的接触与访谈。 导学案的重点在“导”字——引导、辅导、导入、导航、导语,导学案还要充分展现课程跟学员的认知逻辑结构、单元整合逻辑结构、未来发展逻辑结构等。 一般而言,导学案的演进被归纳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孕育”期。随着高效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为中心”理念的推广跟渗透,许多教育者在探讨,怎样能够使学生知道“需要完成哪个任务”、“如何完成”、“完成后既该做哪些”、“遇到解决不了的怎样处理”等弊端。这些难题的答案,实际就是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自研指导、合作研究、展示提升等内容。 第二阶段——“雾里看花”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演进,导学案的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诸多风格与流派。各个大学在导学案的制作跟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泛化现象。这时的导学案,正进入一个去伪存真、辨别梳理的阶段。 第三阶段——“返璞归真”期。这个阶段的导学案发展要基于第三代课改的演进内涵和需求。第三代课改追求课堂的自然状态,所以,导学案也要无限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尽力培育教师的气质、素养和情怀。

为了形成很好的教学效果,导学案可以从下面3个方面进行评估:对知识纵向深度的探讨程度——导学案需要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跟体验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问题表面;对常识多层梯度的探讨程度——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将某一题目层层分解、展开,形成从易至难的缓冲梯度,再鼓励学生从课本理论走向生活情景;对知识三维空间的拓宽程度——要想把知识活学活用,就必须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对平面知识形成立体画面感,多方位、多渠道地探讨挖掘。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导学案是以“主题、探究、表现”为核心的梯段式、结构化学习契机。导学案具有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参加、合作研究、持续演进,呈现出导学设计“多维度”、学习策略“多层次”、展示方案“多方式”等特征,可以帮助学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被形象地比喻为教学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导学案的基本完善 导学案设计应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教师在每天集智备课时,要探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编写工作,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_表格式导学案_导学案的格式

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一般状况下,公共课型的导学案设计包括下列要素:学情调查、学习内容探讨、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案整理、达标测评、课堂反思。 统一基本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课时容量应适合,要依照实际、讲究实效,要考虑到学段特点、课堂内容、学生状况等方面。在内容选取上,导学案要删繁就简、切中主题,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 统一基本设计版式。按照设计的不同,导学案的版式基本可以分为普通式、分栏式、表格式、混合式几种导学案的格式,虽然版式各异,但依然必须遵守普遍性的设计规定。体例要依照导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标题设计、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达标反馈等内容;题头设计通常包含课题、课型、课时、学校、年级、班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等内容;版面设计应力求生动活泼、美观实用,编写例题和展现形式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认知水平,体现学生学习的文化应该跟感情需要。导学案的编制策略 导学案是教师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老师指导教师学习的方案。导学案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过程,达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目的。

知识问题化。教师必须借助对教材的加工,把课本中的常识内容、概念性问题转换为发人深思、引人探索的弊端,把知识的产生过程及结论隐藏在疑问中,而不是直接展现给学生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内容。如果导学案的弊端设计带有探索性、挑战性、趣味性,那么很容易促使教师动手实践、合作研究,既可帮助人们全面正确理解知识点,又可训练她们的认知。 问题研究化。传统的课堂是师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大脑代替了师生思考。高效课堂要培养教师的变革精神,要求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探究。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惑开始怀疑对抗时,当人们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与探究中时,这样的学习感受才是深刻而有含义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要借助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促使教师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预测、归纳、演绎的素养。 问题层次化。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的差别,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员都可在教学上有所收获,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尽可能地把弊端设计出层次,把问题变易,把大题化小,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提高。 问题情境化。把概念性的常识转化成详细的弊端当然离不开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所应理解把握的常识摆在学生面前,而是需要把知识转换成详细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同时,感受知识、内化知识。

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_表格式导学案_导学案的格式

抽象的概念很难直接处于学生的思维结构,即便一时产生效果,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境化学习,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并将所学到的常识真正理解并可学以致用。在鼓励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多从学生的生活心得入手,创设好的弊端情境或悬念,就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头脑中形成新常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也可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七大意识

立意意识。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从“传授知识”,到“启迪智慧”,再到“点化生命”。 目标意识。具备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技巧,“暗线”指心灵、态度、价值观。 课型意识。导学案要突出课型特点,比如流程课型、学科特点课型、公共课型(预习指导课、学法指导课、思维训练课、学科阅读课、试卷讲评课)等。 学情意识。导学案的各环节侧重点和目的不同,指导方法也不同。流程意识。出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三学、三展、二点,提升、拓展、总结。 方法意识。方法指的是学习方法(通用办法、个性方法、学科认知)、高效课堂流程操作方法、学习规则,教师应使学员通过使用导学案,完成“明示学法—渗透学法—自悟学法”的过渡。 角色观念。教师应设定好90%学生可缓解的自学问题,说明自学的方式与步骤,出示答案或让小组长批改;组长要监督本小组组员认真完成自学任务,按导学案的规定完成自学情况检查工作;组员不要交头接耳,要独立构想,完成自学任务,主动接受主管对自学情况的检查,还要在导学案上仔细订正自学中出现的难题。优秀导学案什么样 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做到: 遵循学习结构。

小学语文导学案格式_表格式导学案_导学案的格式

导学案应该导语清晰明确,便于学习者在自学环节分层学习;确保圈层合作的2人小对子、5人小组、10人共同体的真实有效;通过导学案预控,保证展示跟质疑环节的精彩、充实。此外,还需要确保导学案能够激发学习者的诸多感官,在每位环节上合理分配时间,挖掘学习者的潜在能力。 凸显学科特点。导学案要帮助教师将“记忆型”知识转换为“生产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起到了“导”的作用——指导“学”、引导“路”、诱导“惑”、辅导“思”。此外,还需要按照学科的不同特点跟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规律,将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融入具有主题性的体现方案中。 符合发展态势。导学案应该本着培养教师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跟创新素养的方法进行编制。只有这种,才能充分展现导学案的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跟可持续性发展。 一份优质导学案的出炉,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依照结构化导学案的模版,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跟问题复制与粘贴。要想编制优质的导学案,关键在于三点: 处处注意。导学案应该使教师从生活中赢得感性思维,然后在引语的逐级引导下,逐步进行研究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关注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情景与场景,这些都将是导学案中宝贵的资源。

瞻前顾后。“瞻”的是新知,“顾”的是旧知。导学案的编制者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从整体出发,将每一个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单元、整个学段之中。 集体智慧。优秀的导学案是学生共同体的智慧结晶,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会互相帮助、各展所长,不仅提高效益,还能使导学案的内容非常丰富与合理。 导学案不需要千篇一律,而是必须丰富多彩,呈现出多种风格跟特征。经验和实践表明,设计导学案时,应该把握两个关键点——“登山型”设计与“双轨制”核心。“登山”即学习者向自我图式的学习目标跟方向努力攀登,这种设计要展现“人文个性化”,将导学案的难度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自然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双轨制”核心的特征是:师生双导、学科双融、责任双关、展示双向、思维双推。此外,导学案还必须具备“意志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充分体现出文本整合的灵性、教研成果的实性、学生操作的个性、思维模式的逆性、评价体系的理性、团队合作的共性,等等。导学案设计的弊端 导学案设计教案化。教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教哪个”和“如何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带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弊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导学案设计考题化。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与“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造成的。“问题”不仅包含习题,还涵盖来自实际的弊端,以及开放性和带有探索性的弊端。 导学案设计肤浅化。问题肤浅化主要体现为:问题设计缺失研究性、缺乏开放性、缺乏深加工。 导学案设计零碎化。“零碎化”是对“层次化”的误解。“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弊端,“零碎化”则是难题设计不平台导学案的格式,无效问题过多。 导学案设计共性化。避免导学案设计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层面下的个性化设计,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让学员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导学案设计提纲化。“提纲化”的形成因素,主要是缺少问题观念,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举了教学学习的提纲。这些提纲只能起到对常识的梳理归纳作用,却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导学作用。导学案的今后发展

导学案作为教师的学习依托,让学员从教学上接受学生的讲解,始终处在被教师支配状态下,走向教师把编写好的导学案发给学员,让教师依据导学案的路线图自学,自己寻求缓解问题的方式、步骤并填写答案的状况。 课改刚起初时,因为老师跟学员都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必须导学案的帮助。这时的导学案,是“抓手”、是“拐杖”,可以帮助学员及时提升自学能力。当学生迅速适应教学方式,学生的自学习惯也基本养成之后,导学案的方式也需要变化。有的学校用电子导学案代替纸质导学案,加入声音、图像、动画等元素,让导学案更充实、更灵动;有的学校将导学案“瘦身”为导学单、导学纲要等,给教师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跟权利;还有的大学并且不再局限于导学案的文字展现形式,而是借助教师的口头叙述跟几个关键词来推动导学案的功能。 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题旨在于无限放大学生的自主学习,随之而来的是“导”与“学”关系的颠覆。从第一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先学后教”到第二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学生主体、教学主导”,再演进为第三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学相融”,“导”与“学”取消了先后的关系——可以边导边学、边学边导。因此,导学案的编制也将出现差异——教师独享的导学案编制权将下放给占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师,学生将是导学案的最佳原创者和受益者。

导学案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引导学员学习,变革课堂形态。同时,发展至一定阶段后,习题化、琐碎化的导学案又会限制学生认知、干扰学生学习。这时,导学案又有了从“有”到“无”的发展态势。 其实,在导学案未来发展的内涵上,“有”和“无”是冲突的统一体——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导学案并没有固定的展现形式,只要可以引出自研、合作、探究、展示的构架框架,就可以成为导学案来使用。至于教师该学何种、学多少、如何学这种难题,可以使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从而最大化地帮助人们挖掘潜力、激发兴趣。 对不同性格、不同基础、不同素养的学生,本就不需要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更不需要使它们根据相同的路线图完成同样的任务。否则,何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呢? 当导学案能够真正做到没有约束、没有障碍、以人为本、丰富多彩时,可以说,导学案是“有”的,同时也有“无”的,“有”与“无”真正做到了和谐统一。从班级授课制到小组研究制 高效课堂更直观的差异就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从排坐到围坐这一方式差异的背后,实际上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其创新的核心是:新的学习组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