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优质教案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藏的浓烈 母爱之情。 2、品味人物语言,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展现爱人浓烈 而细腻的爱子之情。 二、教学重点: 本课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从中感悟 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隐忍而细腻的亲情。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 一世值得我爱-母亲;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 中,1969 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 年(21 岁)因双腿 瘫痪回到上海,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 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 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第1页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 1983 年和 1984 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2019 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 文奖”一等奖。代表作《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现为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他的著名文学《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深圳中学生杨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 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本文写于 1993 年。 三、朗读短文 四、初读课本 1、朗读短文,思考:围绕父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写了几件事。 “我”发脾气,母亲安慰我。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母亲责怪“我”去看花。母亲临行嘱托。 2、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看菊花第二部分(6)明母意 3、一句话概述内容 用”本文写了……”说话。 写了父亲在“我”因重病变得暴躁无常后悄悄地遭受 并且以关怀照顾我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读一读写一写”抄写 5 遍。 第二课时第2页一、检查导入 二、朗读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 “暴躁无常”? 抓住砸”、“摔”等动词。痛苦跟绝望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如何?表现了哪些? “悄悄”、“躲” 不忍心看孩子受困扰“听” 担心儿 子想不开 3、“我”的双手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 了? 因为她一心扑在重病的女儿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这里交代“母亲侍弄的花都死了”是插叙,文中有几处 插叙?分别表现什么?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父亲抛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弟弟告诉我父亲经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确切到了那步田地。
②母亲作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丈夫心里只为父母的快乐着想,从未把自己置于心 上。第3页三、朗读第二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湖边看树叶,“母亲过来了, 挡在窗前”。你怎么理解父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母亲担心落叶的景象更导致“我”的悲伤。母亲时刻为 儿子着想,细节描写让人物性格塑造鲜明,感人至深。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父亲又希望女儿早日脱离阴影,又怕 自己支撑不到那每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 出父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父亲着想这一特征。 ②从词 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含义,“期待”则指较高要 求。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秋天的怀念表格式教案,母亲却高兴得坐立不安? 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仍笑了?这表明哪些? 因为父亲认为女儿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既有了兴 趣;能使儿子受到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开心,即使责备她,她 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父母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 四、朗读第五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 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这些方面?请结合全 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境况:自身体弱多症;儿子没有走出伤痛的 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女儿明白。
第4页五、朗读第六自然段 1、文中最后提到“黄色的花艳丽,白色的花高洁,紫 红色的花热烈而细腻,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浪漫。”这 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见解?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终“我”说“要好好 活”个有哪些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哪些用? 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仍然瘫痪了,但是也有娘照 顾,要有胆量和自信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 亲的感谢。 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父亲仍然离开了,仍要跟妹 妹相依为命,遵照父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 对父亲的纪念。 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六、主题讨论 用”本文写了……,表现了……,表达了……”说话。 写了父亲在“我”因重病变得暴躁无常后悄悄地遭受 并且以关怀照顾我的独白,表现了爱意的高尚、伟大秋天的怀念表格式教案,表达 了对父亲的深深怨恨和回忆之情。(主旨) 七、课外拓展: 关于母爱的语录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第5页
我们坚持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