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表格式):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
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 》
课堂教学目标
知 识 点
学 习 水 平
识记
理解
应
用
分
析
综
合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思想教育内容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型
教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及写作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当时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跨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以自己宏伟的抱负、博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再结合诗句可总结出答案,最后宕开一句,表达对马的期望和抱负,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勇敢的将士,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人教版=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全诗看似写马,也放得开,用虚写手法:“万里可横行”。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层: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 3-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9-12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若 若“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名句赏析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五言律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hàn 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
想一想: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自主探究想象“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人教版=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突出江面之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因为 “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佳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显得胸襟开朗。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
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 》
课堂教学目标
知 识 点
学 习 水 平
识记
理解
应
用
分
析
综
合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思想教育内容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型
教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