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2-06-01 10:3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于每周二、四、六更新,感谢各位老师的关注。《小学教学》语文版QQ交流群:90236629,数学版QQ交流群:31516065。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脆弱知识”的现象,学生看似掌握了学习知识,做一些基本题也没有问题,但问题稍一变化或者要说理,就无从入手。“脆弱知识”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经历的是浅层学习,学生只是记住了知识,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也就不会灵活应用知识。只有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结构化,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才能减少“脆弱知识”现象,而教学设计就是教学中“深度学习”发生的基础。好的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更真实、更深入地发生”,通过精心设计“学的活动”,引导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深度思考、积极表达,为学生的真实学习发生提供可能,从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精心设计“导的过程”,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环节目标,把握学与导的思路,更具针对性地导学,也能更自如地处理课堂生成,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增长、情智的生长。

一、研读:厘清深度学习点深度学习有效发生的关键是教学要在深度学习点上着力,也就是教学要着力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好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首先要厘清深度学习点,通过研读教材、研读学情,研清学习内容的本质和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锚定深度学习点进行学导过程的设计。1. 多维度读懂教材。教材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重要载体,读懂教材是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教师要从多个维度研读教材。首先,“通读性”研读教材,体会教材安排的情境内涵与作用,体会教材设计的基本意图,也就是初步把握教材编排的基本内容及教学顺序。其次,“联系性”研读教材。联系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逻辑、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整体研读教材,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学习内容的知识本质,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小学语文表格式教案,“换个角度”研读教材。比如,从学生的角度读教材,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读懂的,哪些内容是学生研读教材后理解有困难的,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通过多个角度研读教材,厘清教材内容的深度学习点,从而确定学习目标,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核心和重点。2. 多方式研读学情。读懂学情就是要确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困难等,是厘清深度学习点的关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与导设计的前提。研读学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经验;通过问卷前测,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有没有与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起怎样的作用,怎样的情境能吸引学生;通过查阅研究文献、作业批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等,了解把握学习难点、学生的易错点、学习困惑等。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和对相关信息的分析,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判断、模糊判断转变为比较客观和精确的判断,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3. 追问式确定深度学习点。在读懂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和学生学习困难点等,通过进一步思辨,想明白、研清楚这节课到底“学什么”,把握住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确定深度学习点。教师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追问自己,自己能把问题回答清楚了,说明这节课真想清楚了。如北师大版教材四(下)“三角形认识”单元的学习内容“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先追问自己:“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什么困难?如何解决“是否存在两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的三角形”的学习困惑?通过教材研读、学情研究和追问式思考,可以确定这节课的深度学习点,即“通过量、画等数学活动,发现并举例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厘清和确定深度学习点,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促使课堂教学在关键处“用力”,促进真实学习发生以及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实现“深度学习”。二、选择:确定学教方式与路径学生积极而有深度地参与学习,是深度学习有效发生的基本前提。因此,学教方式与学导路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必须改变“讲授+听讲+记忆+操练”的学教方式设计,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征等设计适合的学教方式,确定相应的学导路径,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1. 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如从数学知识属性来说,有数学概念、规则、命题、解决问题等;从学习领域来说,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从学生的特点来说,学习者具有差异性,因此,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就需要有不同学教方式,如可采用“问题导学”“预学分享”“做中学”“混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多样的学教方式。为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研究不同学教方式的特征、教学策略等,在进行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内容的特点等选择适合的学教方式。

如部分需要探索理解的概念、发现规律内容的学习、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等,都可以选择“问题导学”的学教方式,也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设计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促进学生真实而有深度的学习的发生。2. 确定合理的学导路径。根据学习内容选择相应的学教方式后,需要确定学导路径,也就是确定教学的展开过程,思考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教学如何步步推进。清晰的学导路径是好的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组织学生学习的关键。设计学导路径的关键是顺应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有效展开。如“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学教方式,选择直接研究图形特征的“顺向探究”的学习路径。具体学导路径为:(1)原型启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常见的“直的路近”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提出数学问题。(2)感知发现。通过量边长、写算式、想特点等方法,初步感知和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3)例证归纳。展开“画、量、算”的探索活动,结合例证深度思辨讨论(包括大量正例和尝试寻找反例),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得出结论。(4)应用结论。给出五组数据,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巩固和深化理解,体会“较短的两条线段大于第三条线段,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5)拓展深化。通过“剪纸条”的挑战性任务,深化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这样的学导路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层层推进,理解把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并能促使学生迁移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正实现知识的“通透”。确定了学教方式和学导路径,就确定了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框架,有了教学的基本“蓝图”。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学导路径时,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预设学导路径的调整和变化方案,构建“多通道”的学导路径,以适应课堂的多样化生成,通过不同的路径设计实现深度学习。三、预设:设计任务导引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取决于课堂中教学活动的深度,也就是教学活动是否有针对性,学生能否深度“卷入”学习活动,从而产生深度思考、深度互动、深度对话、深度理解,这些才是深度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关键标志。1. 重视学习材料的选择。材料引起活动,材料引发学习。学习材料是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材料的选择也是深度学习有效发生的关键要素。学习材料包括主题情境、数学习题、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进行不同组织,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就截然不同。

选择学习材料时,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材料,用好、用活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还要做有心人,收集各类情境中的素材作为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更有利于学习更真实、更深入地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学习材料的趣味性、现实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即学习材料中蕴含的数学本质才是选择学习材料的关键要素。2. 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学习,高认知水平学习任务能导引学生展开理解、应用、分析、推理、综合、评价、创造等高层次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投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标志,设计学习任务既要关注让学生“做什么”,更要关注让学生“想什么”,就是要在“做任务”的过程中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独特的见解。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任务驱动高层次认知活动,“寻求的不是背诵已学内容,而希望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话予以阐述,给出理由证明自己的答案,引用文本支持自己的立场,展示自己的成果或解决方案等”。教师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第一个学习活动,初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接着教师设计呈现第二个学习任务,通过任务导引学生经历“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全体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深度“卷入”数学探究过程,并逐步走向深度学习。3. 重视学习反馈的预设。学习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成效,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是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方式。在通过学习任务导引学生“卷入”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习反馈的预设,包括反馈的内容、反馈的形式、反馈的时机、反馈的顺序等,收集和利用学生的探究材料、学习作品,组织分享展示和深度讨论,想方设法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对质和思维碰撞,教师适时介入指导,促进学生逐步达成共识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学习反馈的设计,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出好情境、好问题、好任务、好习题,导引学生的学习,组织学习反馈和深度讨论,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使学生实现真正的理解。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和驱动,引导学生研数学、做数学,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实现深度理解,即“只要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或拓展建构的意义和技能,进一步加深相关的事实、数据、故事、任务和事件的理解,就能证明他们已经真正获得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四、呈现:写好学导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学与导的重要蓝本。在完成厘清深度学习点、确定学教方式和学导路径、预设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后,教学设计要通过学导新教案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学导新教案与传统教案要有所不同,应突出学习内容分析与学教方式选择、学习任务设计的阐述以及学导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学导新教案应着力于“学”与“导”关键过程的阐述,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组织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过程。具体在撰写学导新教案时,除了基本的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课前准备等内容外,学导过程的撰写要有可操作性、过程清晰、适度开放,不要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约成了“师问生答式”的“教案剧”。如可以有两种撰写的格式:第一种是“活动任务或问题+活动过程与反馈交流要点”的方式小学语文表格式教案,并预设一些课堂生成的处理,形成具有开放性的教学预案;第二种是写成表格式,表格中重点突出撰写“学习内容分析与学教方式选择、学习任务与要点、学导活动与过程”等。促进深度学习有效发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关键源自教师对深度学习特征的把握、对学习内容本质的理解、对学生学情的研究,源自教师“研读、定标、择法、立序、选材、预设”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持久的研修,需要学习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方法和精神,不断研修、琢磨、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以上内容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29期。作者为朱德江,作者单位是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