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
《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好景象以及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你们提供的“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感谢阅读,更多有关内容请访问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一)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当时学过的老舍先生的新作。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类不同的叙述,语言描述要流畅,还可以看看如何会赢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广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好的,绿绿的山坡,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增添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短文,把课本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那里看起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本后的体会,学生的体味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使学员主要的跟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种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体会跟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教师把课本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短文,找一找草原的美好表现在这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蓝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出来,走到那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黑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笔触是如此优美,就像只用白色渲染,不用墨线绘制的中国画这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地,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哪些。
出示草原景色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地。
有情感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那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黑色大花”。
③有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称赞,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地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哪个?
②在这些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感叹,为什么既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地的风景里了。
作者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更新奇。
③如果你曾经也在这美好的草原上,你会吟唱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情感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短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这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穿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情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非常可体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形容?(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外套,而是形容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年车与马相遇的场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哪些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虽然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词句,你看见了哪些,听到了哪个?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哭泣。
②通过朗读把原本的热情表现起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之后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礼帽……我们同行的艺人也赶紧唱出来,歌声好像比哪个语言都很响亮,都最搞笑,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哭泣。
①有情感地朗读段落。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哭泣”里包含着哪个?
3.播放草原民歌及表演乐曲,有情感地诵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晨曲、狂欢的独舞,这是如此紧张人心的画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此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怎样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将要是我国南部的边境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彼此开心地、亲切地说话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蒙族和回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初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态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态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地的风景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景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情感地朗读自己偏爱的短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观念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情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句。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情感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思绪中展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场景。
2.具体感受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字词、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句。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字词、新词草原表格式教案,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句。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怎样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壮美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西藏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目睹了藏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挚情意。作者把这种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中间学的《鸟的天堂》和现在要学习的课本《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诗人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本内容。而且应仔细学习作者是怎样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既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唱曲目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如何的?
2.草原人民是如何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以下字词、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墨或淡的色调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提高戏剧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借助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显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油画时用色块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教师自己强调不懂的字词、新词。(有些词让学员互学互帮,教师予以适度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哪个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次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中间的简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那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状况。
(第1段:看到了草地的美好景象。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至公社时发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训练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跟主人欢迎宾客时的热烈欢腾景象,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利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跟主人欢迎宾客时的热烈欢腾景象,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些?分几层?先写哪些?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色。课文分两层写。先写发现草原的景象,后写造成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风景怎样?作者是抓住这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种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地,看到草原的壮丽景致,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种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哪个顺序写这种景物的?
(从天空至地面,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如何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种景物的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展现草原的美好景象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段落。)
(3)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感受,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出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黑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笔触是如此优美,就像只用白色渲染,不用墨线绘制的中国画这样草原表格式教案,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些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的体会?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含义。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非常,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体会的两个句子。)
5.指导教师背诵第1段课文。
(让教师按课文描写顺序和写景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短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发现的至感受到的,按从上至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色。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征来写,把景物和体验联系在一起,即景叙事,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色时主要利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现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既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本第2段,我们应学习作者怎么按照地点的转化,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征,运用动态的描写方式,把文章写得既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地发现的美好景象;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哪些感觉?(草原非常辽阔。)从课文哪些段落看出草原非常辽阔?(“汽车跑了一百五十里才抵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地。草原上行车更加洒脱。”)
“洒脱”是哪个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鸟儿。”这些描写表明草原环境有哪些特征?(十分静寂。)
没有人靠炒股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