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理:石壕吏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涵咏、朗读、鉴赏,了解该诗的观念感情,体会杜甫诗文的人民性。
2、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醒学生深入探讨的观念,培养教师鉴赏文学的素养。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受该诗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对文学语言的体会能力,学生悟性的培养。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投影仪:安史之乱的图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清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受的却是数不尽的苦楚,道不完的灾难。有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用他那充满温情的笔记下了真实的一幕。请开启书,让我们知道一下这位诗人的状况。(看注解一,请一位学生读,让其它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杜甫的状况,教师补充)
总结(投影):杜甫(712-770)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佳作多表达忧国忧民的观念感情,显示了袁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石壕吏》便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篇。
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作品。请一位学生朗读。
正音:逾 看 戍 妪 咽
读完后,请把大意说出来。
三、概括大意,明确规定,强调不要逐词逐句翻译,只要概括就行。
1、 一学生概括,其他学员更正补充,师生共同讨论。
2、教师点拨
1)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哪些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板书:捉)
2)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晚上?官吏来抓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民众负担高昂的征兵,繁重的劳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未变,因还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一直出现,人们晚上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残忍,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辛凶险。
老妇出门看(板书:看。开始)(同时解释“看“;照料门户,掩护老翁逃走)
3)诗的二三段所描述的独白从何而来?从那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发言”里的“听”可以说明。
4)故事的剧情如何?从这些诗句可以知道?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可以清楚老人被抓跑了。(板书:走。结局)
四、学生朗读这首诗,读后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点拨:
1、 诗人为什么要交代投宿石壕村的时间“暮“?
明确:战乱中,作者经常到晚上才匆匆忙忙找到宿处。暗示社会混乱。
2、 吏与老妇曾经总的状况哪两句作者作了交代?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板书:呼、啼、怒、苦)
3、诗人隔门唱女子悲苦的述说,作者用了整整一段来表诉。第三段老妇的感言是一口气说进去的吗?这前面有吏的活动吗?请想象中间发生的状况。
明确: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叫藏问于答。
凶狠的吏肯定不会相信老妇的话,一定会盘问搜查的,老妇则会拼命哀求(板书:查 求)。
五、有情感地朗读诗的第二、三段石壕吏表格式教案,能背的朋友脱离书本,不会的地方可以看书。(此处可以在指导中背诵,根据详细状况掌握朗读次数)
1、 朗读指导:该诗所叙之事悲惨,中间换韵多,读时应有沉郁顿挫之感。
2、 想象老妇悲苦的笑容和吏的凶狠嘴脸,然后上黑板画两张脸谱。
六、深入创新思考(这两个问题看学生程度及对课文的把握程度。如果学生中间提出,并且有缓解的时机石壕吏表格式教案,当时就解决;如果当初不能解决,可以在此时解决;也可以带给学生课外思考。)
1、诗人为什么不起来仗义执言?
明确:请注意这是诗歌,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展现现实。也许杜甫是当时据说这事儿;也许夜晚杜甫宿在老人的远邻,隐约看到嘈杂声,过后祥查;也许杜甫顾虑自己身微言轻,出来做事只会招致老妇一家更大的灾祸……(学生可以预测,只要合理,就可以给予肯定)
2、老妇自请赴役是否自愿?作为国家子民老翁逾墙逃走的行为是否逃避责任?
老妇是被逼无奈,是因为想帮吃奶的小儿子留下母亲。(板书:逼)老翁的逃跑决不是逃避责任也有残忍的兵役所逼,况且这家人已经为战争贡献了所有儿子。
七、最后配乐朗读这首诗(配《二泉映月》)(尽量脱离课本朗读)
1、 个人朗诵
2、 集体背诵
八、结束语
战争,尤其是不义、不顾人民死活的内战给民众带来了无限的悲哀和无尽的灾难。我们要善待这和平的好时光,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和平。
板书:
吏:捉 -- 呼--怒--查--逼(脸谱)
妇:看 --啼--苦--求--走(脸谱)
(开始) --------(结局)
[石壕吏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石壕吏》教案设计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4.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5.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6.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7.小数乘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8.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9.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10.《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就被打沉好几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