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2.备课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哪个?
【参考答案】
对于备课应该如何确认教学目标,我觉得确定教学目标应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对话——了解学情。
一、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探讨课程标准,首先是研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也许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课程标准是课堂的根据、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飘忽不定,甚至南辕北辙。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出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 “教学手册”。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温故而知新”。
二、与文本对话教案教学目标怎么写,确定一堂课的课堂目标跟内容。
如果把课程标准变成圆心,那么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很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析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这法哪法,钻研不透教材就只能。”
1.备课时,首先应读教材。要探讨教材,要知道教材的动机、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教材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探讨跟价值判断。同时应读课后反思练习,明白意图,为确认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2.备课时,要读《教师教学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课本。《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的直接理论按照,是学生备课的更重要的参考资料,能够使我们“胸有全册”、“胸有全组”、“胸有全篇”。
三、分析学生,进一步确认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跟内容
深入知道学生实际,为学员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实际的课堂过程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位人的常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态不同等方面的缘由,他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心得和常识积累。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教师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学生、“吃透”学生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知道学生,就无法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就容易遭遇“对牛弹琴”的难堪局面,导致教学成效低下。分析教师、“吃透”学生既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建立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哪个?我觉得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必须超过一些基本规定,即可以去尽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含义的课。对于教师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有收获,在接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训练素质,发展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心灵体验,这样就能使学生造成进一步学习的极力需求。因为它们尚未有了进一步求知、求新的基础,一堂扎实的课才是有意义的课。
“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授课一定要面向全体师生,要使大部分学生可跟上老师的课堂节奏,能按节奏接受当堂内容。二是看效率的高低。一堂课要确保使教师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不能说上课时知道,课后很快混淆不清,或者连一些简单概念、公式都说不起来,这样的课效率短暂,也是不够完美的。所以一堂内容充实、学生接受效果高的课,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
“丰实” ——一堂好课必须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教学中有老师跟学员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又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平实”——一堂好课必须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借助师生碰撞,相互争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不图热闹,多上研讨课,注重实效,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唯有学生。
“真实”——一堂课应该由授课者提前反复探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培训模式跟步骤,不能好高骛远,只求形式;或者只顾背讲教案而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或者只顾眼前教学任务,忽视已学生硬知识,该补时还得立即补救,或者只相信自己而闭门造车,要多与老师交流,多与教师沟通,做到实实在在,扎实有效,这样的课,长期坚持,必定会使学员学得充实,教师教的无悔。
你如果在伊拉克对美国说“关你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