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学习收获: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2020-10-21 20: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投影评课稿怎么写_评课稿怎么写_评课稿怎么写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篇一:把“比较”教学法进行到底

--观听杨慧老师写作指导课有感

杨慧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切。因为,十二个参赛选手她是第一个亮相的人;还由于,她的课堂始终贯穿着现在极少提到,说来也不够时尚,却极为实用、极为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法--比较。听完杨慧老师的课,我的看法就是:把“比较”教学法进行究竟。

一、在非常中求同,感知“画龙点睛”的作用。

求同比较就是将同样的知识,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放到一块加以比较,使学生运用材料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常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杨慧老师这节课指导的是作文上的一个小技巧:画龙点睛。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画龙点睛”在写作中的作用,她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一组相关的材料:

我告诫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评课稿怎么写,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到达我所应至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骄傲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途是如此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到了一处,我躺下来,背起了父亲,妻子也蹲下去,背起了父亲。我的妈妈似乎高大,然而最瘦,自然不算重;儿子仍然太胖评课稿怎么写,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跟父亲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更认真,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上去,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手臂跟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给出材料后,杨慧老师没有急着令学生直接去找“点睛”之笔,而是先使学生认真感知,然后提出这种一个问题:

同学们仔细品读一下,这几篇课文的结尾之处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杨慧老师提出的难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这几组材料中,进行求同比较。学生在非常中迅速就看到了疑问,得出了推断。

无论如何学,得出的推论通常都是一致的。但是,思考的过程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形式技巧的培养程度是绝对不同的。成功的求同比较,往往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对常识的理解程度。

二、在非常中求异,体会“画龙点睛”的方式。

事物之间存在着变化,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没有两片完全相似的叶子,这一观点已经受到他们的认可。而学生的责任,就在于鼓励学生将这些变化揭示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跟掌握,而且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杨慧老师的这节课,开口小,驾驭起来非常容易。但是针对初一的学员来说,接受并把握“画龙点睛”的写作技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她充分考虑到了学情,在“掌握运用”这一课堂环节,她继续用到了相当法,与中间不同的是:这次是使学生在非常中求异。

首先,杨慧老师出示了以下一组材料:

在我父亲80岁大寿的那每天,各地的亲友好友都来照顾母亲。奶奶表面上是不高兴,说哪个浪费钱,不用送什么礼物了,可是内心仍十分高兴的。因为当时通常只有她的八个儿女为她纪念生日,今日仍有相当多的人特意赶来庆祝,她显然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小的大的,男的女的,人们聚集一起真是其乐融融!

--《美丽家事》结尾之一

姐姐不在乎我以前待她有多差,在今天我受伤时,她尽力尽职地照料我。我沮丧,平时我用不好的心态看待她,她仍用美丽的态度看待我。将心比心,我心痛不已…… 家事就是家人相处而编写的一本沉厚的记事本。是的,家事是你与你的家人一道编写的记事本,里面记载着你与家人的开心与忧郁,幸福与痛苦……这些家事都是美丽的!

--《美丽家事》结尾之二

……原来是这种,不过也对了,做人应讲究卫生吗!于是我便去把这些桌子上的盘盘碗碗全部洗了一遍,还把全家都打扫了一遍,家里又恢复了父亲在家时的整洁、干净的样子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不过上次是做梦他们感谢我……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一

有些人热衷于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常常奔波于花花绿绿的世界。而有些人则偏爱平平凡凡地过日子,安安静静地享受幸福。这些人,不苛求过多的快感,享受平淡,乐在清淡。他们的心,如清蒸豆腐般纯真。清蒸豆腐,它使我学会舍弃追求快感,静心生活,乐在平静。哦,吃的学问还真多:餐桌上的世界,可真丰富!

评课稿怎么写_投影评课稿怎么写_评课稿怎么写

--《餐桌上的世界》结尾之二

材料给出后,杨慧老师问:大家非常一下,同一篇文章,结尾有哪些不同?

杨慧老师这样设计难题,目的是使同学们在非常中,理解并自主掌握如何“画龙点睛”,这远比直接交代怎样“点睛”容易使学生接受。因为这是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的结果。其实,有时结果并不是第一位的,往往研究与看到的过程才是首要。因为这关系到能力培养的大难题。而不同的探讨方式,炼就着不同的素养和不同程度的素质。

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不言而喻,无论是学与教,方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观语文课堂的实践,比较教学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借助于比较,让学生辨别优劣,从中找出事物的差别与联系,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有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杨慧老师的这节指导课,从不同角度灵活而科学地利用了相当教学法,十分符合本节指导课的指导内容及教师的认知水平。可以说,教法运用的得当、有效,值得借鉴。

比较产生发现,人生跟事业也必须多非常,与杨慧老师比较,与对方非常,我们便容易看到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

感谢杨老师。通过你的教学,我看到:比较教学法真好!

任水亮

2008年12月20日

篇二:成于“点”,功在“拨”

--观听潘金菊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听潘金菊老师的课,觉得时间过得马上。我不由自主地被她活泼而严整的课堂带入了教师的角色,惋惜:我没有举手表现自己。我很想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否认她的每一次质疑、每一次点拨。因为,她的每一次点拨都激起着每一个听者的心弦,激越着每一个听者的智慧。

可以说,潘金菊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成于“点”,功在“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就是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排除疑难、交给方法、发展能力。

一、点要害之处,拨学习方向。

潘金菊老师的教学,每一次给出学习材料,她的设疑都是恰到好处的选取切入口,切中问题的要害,给学生以确立的探讨方向。同时,她修改的弊端都是层递性推进,不断扩张着学生的认知领地。例如:在研究阅读材料三时,她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追究了这种几个问题:

1.找出对折翅“小天鹅”李月相关的细节描写

2.哪些文字是照片上所没有的?

3.图片上所没有的叙事文字,作者是通过照片中的哪一个具体细节联想出来的?

问题一,从抽象切入,学生容易掌握思维方向,也帮助学员确立了这节指导课所谓“加法”的基数问题。没有基数,何为“加”?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切问题之“本”,也是这节课的顺利之“本”。

问题二,从问题一由来,因势利导,学生的认知顺势逆转,进入了就实捕虚的过程,轻松地解决了写作上“加法”的问题。

问题三,进一步深入,触及到写作时能否生成“加法”的难题,即怎样找“虚”的生成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由于中间的设疑起到了铺设台阶的作用,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设疑的追究性和层递性,本身就是最好的点拨与鼓励。这样的“功势”形成了,学生的认知跨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善于设疑,相时而导。

潘金菊老师善于设疑。因为她虽然可在有疑处设疑,更可在无疑处设疑。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从内心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欲,学习的过程都会演成为一个自主释放智慧光芒的过程。

例如:在“豁然开朗试技法”这一个环节,在鼓励同学们观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姚明和林浩牵手入场的温情画面时,她问了一个这样问题:从姚明、林浩的神态与笑容我们看见了哪些?

看似平常的一问,在这里却是引导学生认知向纵深拓展的大举,推动了学生由表及里、由观察至联想的认知跨越。如果没有这一问,这个环节的学习就是残缺的,或者说是低效率的。有了这一问,就如同给学生的认知插上了翅膀。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潘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高,整节课都闪动着“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果,这是课堂教学的大智慧,也是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一名数学老师必备的素养。

例如:在潘老师提出了上一个问题后,学生一时很沮丧,无所适从。终究,这是一群初一的小孩,思维的发散性还非常缺乏。这时,潘老师相机诱导,说:“透过林浩咬着的嘴巴,姚明的眼神,我们可以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

学生感知材料后,开始向材料的深度进发,但一时又无法冲破思维的临界点,处于低迷状况。经潘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认知开始开展,在临界点发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从认知到了解、从表象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点拨效果。

评课稿怎么写_评课稿怎么写_投影评课稿怎么写

潘金菊老师的课真好!期待可多与她交流,从而收获她的收获。

任水亮

2008年12月21日

篇三:他的教学起点:学生意识

--观听杜少凡老师写作指导课有感

杜少凡老师的课,我听到最认真,生怕漏掉他的一言一行。边听我边为他的学生而庆幸。

余秋雨七岁就代替村民写信,那时,他面前就“站着”一个收信的人。杜少凡老师走上讲坛不足一年,他的心里就未站满了学生,难能可贵。学生意识--这是他这节作文指导课的起点,也是他语文课堂的起点,更是他事业的起点。

一、他的教学追求:不是学生的“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

“表演”和“表现”,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前者是“目中无人”,只有学生自己;后者是“目中有人”,和学员一起,切磋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自己的言行很简单,他没有刻意去演出,而是着重去拓展学生的体现空间。例如:每个研讨环节结束后,他不是把学生预设好的结论滴水不露地讲一遍,展示一番,灌输一通。而是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客观的点评,在点评中帮助学员学到正确的常识。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的指导过程不是一种入侵,更不是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

在个体学习遇困难时,他会放弃教学进程,及时组织群体进行探讨,不一味追求这种所谓的“教学过程完整。”小组式学习,贯穿始终。这是这节指导课的重要学习方法。

二、学习材料的选取考虑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跟生活经验。

下面是本节指导课教学学习第二个环节提供帮学员的学习材料:

咱家是狗。名字嘛……还没有。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弄不清!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地方咪咪叫。在那里,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当时据说,他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更残忍的一伙。相传这名学生经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后来,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感觉如何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抬起,总认为有点六神无主。

--夏日漱石《我是猫》

“喀嚓,喀嚓,哧……”一个黑暗的厂房里,我--一张100元假钞,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世了。

“去,把它换成真钞!”随着一个诡秘的声音,我从一个主人的手上转到了另一个主 人手里。

菜市场里,肉铺胖老板生意非常好。在肉刀的飞舞中,我被放到了一个油腻的木匣子内。主人眉飞色舞地飞车走了。

--《一张百元假钞的自述》

这两段材料的语言不但鲜活,服从了本节指导课的还要,而且生动、有趣,十分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特征,便于激活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特别是材料的内容,猫跟钞票的自述都符合初一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随后才能开启材料所提供的情景,进而共同分享大快朵颐鲜活语言的真谛。

三、问题的设定民主而不封建,开放而不封闭。

这次竞赛,很多学生设定的疑问的答案都事先预设好了,并储存在了电脑中。所以,问题的设计指向性很强。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演成为为了对教师思维、情感、认识的一场残忍虐待,教师想方设法去“勾引”学生写出电脑里已经跳出的答案,也好自然进行下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华彩而无懈可击。

杜少凡老师的课这点做得不及他人,却因而超过了别人。

例如:展示了两幅玫瑰图片后来,他设置的问题是:在欣赏完这两幅作品后来,请你分别写成你对这两幅作品的体验。

如果问题那样设置:哪一幅作品好,为什么?

显而易见:前者是开放的、民主的、人性的。它没有强行规定学生得出什么好跟那个不好的结论,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答案上,而是集中在对美的感受上。这种没有结论的体会过程远比一个有完美答案的反思过程有价值。因为它培植了写作上很重要的一样东西:丰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