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见闻:不会做课堂反思?Follow me,please!你将学到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现实中的好多教师经常都在重复着“备课一讲课一批改作业”的流程,忍受着周考、月考、期中考等没完没了的考试所带给的压力与恐惧,其个性跟激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中消散殆尽。一些教师开始体会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满足,从而失去了创造性,丧失了生命的魅力。这是教学倦怠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教师劳动的直接意义有二:一是自我发展教案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二是演进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推动,都应借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目的的活动来造就和生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学生的劳动才能帮老师带来一些乐趣、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无趣的义务,那你就必须鼓励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上面的“从事研究”,其实就是教学反思,一旦学生走上了研究的道路,教师就具备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就可以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究中课堂,从而持续地学习与蜕变,享受到改善教育模式的真谛、发展新知识与技能的愉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作为名师,但即使写三年反思则有也许作为名师。”林崇德教授强调了“优秀学生=教学过程+反思”的蜕变模式。可见反思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能够做好教学反思呢?
(一)增强问题观念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想解决难题,就需要先看到问题,具备“问题观念”。那么,什么是“问题观念”呢?人们的能动意识,就是去看到冲突、发现问题;人们的切实行为,就是去缓解冲突、解决难题。这种主动发现问题并尽力缓解问题的切实心理状况,就是“问题观念”。
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尤其是刚入职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们的“问题观念”比较淡薄,具体体现是:迟钝,自我感到良好,满足于状况,对自身存在的弊端不敏感,小难题熟视无睹,大弊端想象不到;懒惰,不愿分析问题,漠视新生事物,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要大变,以迟变要快变;虚荣,不敢正视问题,不情愿承认差距,甚至是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教师应想提升“问题观念”,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科学探究表明,人的头脑所获取的信息,有80%~90%是借助眼睛跟鼻子吸收过来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我又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认真观察这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若应找到能值得探究和优化的难题,就要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他人的成功之处,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妙差异,善于寻找自己的不足,并深入探讨。
其次,养成大胆抨击的习惯。明代学者陈献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语之机也。”可见,质疑,是觉醒领悟的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师一定要多问几个一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的教师讲课总是走神”“为什么有学生成长得这么快”“为什么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够好”.....如果老师无法正视这些“为什么”,并无法积极想办法解决,一定可以快速地提高自己。
(二)注重合作研究
教学反思是学生以批判性思维来探讨自己教学行为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但是,合作研究针对教学反思而言也相同重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是一种相互雀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分享心得、分享智慧的过程。合作是研究的方式,而探讨是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研究,最终超过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
教师之间合作研究的方式大概有下列几种:一是互动式,即以交谈对话为主,相互交换意见与资源,协商解决难题的对策;二是研究式,即以探究学习为目的,举行专题探讨、听课评课等活动;三是互助式,即以准确突破某一关键问题而跨学科、跨年级合作;四是媒体式,即借助网络媒体参加合作,如博客、QQ群、微信群等都是很好的系统。实践证明,以教研组、教研组为组织,以个人总结和集体讨论为原则,以集体备课和授课评课为系统,就是一种极为有益的合作研究的课堂反思形式。在这种的过程中,教师以队伍成员的身份,聚焦他人或自己的课堂情境与感受,其结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反思者”的行列。
(三)掌握反思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教学反思,教师必须学会一定的手段办法。
首先,要熟悉反思过程。一般来说,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一预测问题一强调假如一验证假设”四个环节。例如,教师发现某一内容未讲解多次而学生仍一直不懂,这属于发现问题;接下来教师经常查找造成这一难题的缘由,进入分析问题阶段;当教师设计出一套方案来缓解问题时,即强调假如;最后学生将方案应用于教学中,即验证假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除了应把某个难题在理论上搞明白,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利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边教边研,走一条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实践摸索之路。
其次教案的教学反思怎么写,要合理选择思考模式。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内省式反思,即借助自我反省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可借助反思日记、课后反思来完成;学习式反思,即借助理论学习或与理论对照的方法进行思考;交流式反思,即借助与对方交流来进行思考,可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等方式进行;研究式反思,即借助教学研究来进行思考。教师应按照教学实际,合理选取教学反思的方法。例如,备课阶段,既能运用研究式反思,也可运用观摩式反思、交流式反思;课后阶段,既能运用内省式反思,也能运用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
最后,要写好教学日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学日志,就是及时将自己教学中的关键节点、得失、感受等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思考跟预测研究。教学日志的内容主要包含救学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灵感、学生的课堂反应、改进策略等。教学日志贵在及时、真实、坚持,以记导思、以思促改,日积月累,必会厚积而薄发。
宋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处方是长进。倡导救学思考,就是期盼学生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的姿态来对待教学中的一切现象,以增弧救师的难题意识跟解题能力,提升课堂智慧。毫无疑问,当老师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课堂现象无法主动询问“为什么”“怎么办”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已经养成了课堂反思的良好习惯,具有了“研究者”的特点。从这个含义上说,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也是自我蜕变的恒动力,更是理想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通过故事原本表明教学心得和道理。这与过去我们对科研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是巨大不同。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陈元晖先生有句格言:“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那之作了精辟的提问:“很多学生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观念,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就是教育家。”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不难,培养一大批人才也不难,但有自己的教育观念跟教育风格仍不是易事。对大量从教的学生来说,要想产生自己的教育观念跟教育风格,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是必由之路。
#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