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5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0-10-07 20:08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教案怎么写

3、诵读诗文,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心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了解背景及哲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文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二、屈原及相关哲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秦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很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拥立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魏,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朝廷的局势。但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幽禁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赵国都城姑臧,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矢志爱国之志。

作为大作家的屈原,他的文学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至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国内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佳作揭露了占领集团的腐化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跟坚贞不屈的精神。

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明朝的一种诗歌方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更有代表性的佳作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世还有用“骚”指代史记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秦地,名楚物。在语言方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蕴藉,富有叙事成分和唯美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长诗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词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三、整体诵读诗歌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员注意听准字音及语句的节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kuāzhuóchàchìjí gòu miǎn

修姱谣诼侘傺岌岌攘诟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却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切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只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空格。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弹奏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应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通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心灵脉络。

引导学生交流后确立: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直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怎么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起当年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论断,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跟爱国情怀。要勇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梦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词语,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它个别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含义。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如何的梦想?(找出词语,并稍加阐述)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教案怎么写

3、你很喜爱哪些诗句?在这种诗中,诗人表达了如何的情感?对你有哪些启示?

3.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诵读诗文第一段,结合注释理解。 评论(0) 学时重点:掌握重点古汉语知识,体会作者的心灵 评论(0) 学时难点:一些比喻类诗句的理解。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教师修改问题引入课题。

读了课本,了解背景之后,你觉得屈原被贬的缘由有什么?

活动2【活动】二、鉴赏诗歌第一段

1、诵读理解:

(1)学生齐诵,教师评价。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语句,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教师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意谓,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比喻水大貌,引申为放荡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含义是“别人情绪”,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教师重点提出应该把握的词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利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疑难词句提示: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痛苦。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活动3【活动】鉴赏诗歌第一段

2、讨论交流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内容,梳理诗歌思路。

(2)小组交流发言。

(3)总结明确:第一部分第1层主要是说他因直谏而遭贬黜,第二层说到朝中小人怎么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起当年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第三层说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后明确态度 “伏清白以死直”,追随古圣人的梦想。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3、讨论交流二:

(1)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词句。

(2)交流后明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悲伤,忧国忧民。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教案怎么写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活动4【讲授】三、课堂总结

诗歌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诬蔑,君王即位),第二段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活动5【作业】四、课后安排

1、诵读诗文,并背诵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词句。

2、结合注释疏通第二段。

3.3第三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诵读理解文学第二部分。 评论(0) 学时重点:古汉语知识、诗人情感、 评论(0) 学时难点:诗歌的美术技巧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屈原是如何作出选择的?

活动2【活动】二、鉴赏第二段

1、诵读理解

(1)齐诵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语句,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3)重点字词强调与提醒

岌岌jí:山势陡峭的样子。(岌岌可危)

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未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已亏 “ 唯……犹……”,唯独(只有)……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4)疑难问题怀疑探讨

活动3【活动】鉴赏第二段

2、梳理诗歌层次内容。

学生交流后确立:第二部分借助自省,肯定了自己的美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已亏”,信念非常坚定,为了寻找梦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能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感情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快乐而抗争。在最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活动4【活动】鉴赏第二段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词句。

“不吾知其亦未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不管别人如何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能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活动5【活动】三、探究作品的主题跟美术特色。

1、讨论:《离骚》虽以叙事为主,也不乏生动的形容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探讨此类词语对塑造意境的作用。

国殇教案怎么写_国殇教案怎么写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借代及形容,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对立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忌恨的丑恶,也体现了自己的坚韧;任凭你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具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浓郁的植物,让观众认识他的美德,使作家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形容及对仗的词句,意境多么明亮、馨香,跟现实的阴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它让我们看见诗人对幸福事物的喜爱跟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跟追求,使他终身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2、讨论: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词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如何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词句,谈谈你的见解。

应该说这些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逃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词语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年的特殊背景下形成起来的,透过他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辛的情状,同时画家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高尚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沉,撼人心弦。

3、讨论:这首诗运用了这些方法来提高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国殇教案怎么写,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4、诗歌是怎样利用借喻手法的,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虽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服装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5、你是怎样对待屈原的爱国感情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观念或许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美国外部的冲突斗争,因为他们都是周王朝的诸候国,随着朝廷国势力的强悍,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能够谋求楚“王”天下的试图,这没法说是为夺取全日本领导权而进行的外部斗争,并非是防止日本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具有显著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内乱“忽奔走以相继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跟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