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如何用好英语新课本(部编本)?
那一年从昆明带回家的
这是我2016年举办上海新教材授课会和2017年新教材培训会后所做的学习笔记,其中偶尔有一些自己的反思备课笔记怎么写,做一番整理后发在简书上,便于保存。
2016,2017年北京和上海培训(国家级)
新教材的编写过程
大学英语课本(部编本)2012年3月启动编写,历时三年多编写阵容强大,几十名教授专家参编,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多省多大学试教,几百名特级教师审读。
“部编本”的特色
01坚守“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部编本”语文课本有高度的题旨眼界。指导观念为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在表现价值观的同时留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把明确的指导观念贯彻到准确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之中,把审美和文化化作英语课堂的“血肉”。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是空洞地“说教”。
02注重“课程实践”,能接地气;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变革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教材的编写能够注意到一线教学的使用,注意到物理课堂的“综合实践”的课程特点,能够纠正一线语文课堂中出的这些弊端。既有新模式,又实用好用。
03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守正创新;
新教材编写继承了好的心得,同时借鉴外国先进的心得,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物理教育规律。
04教材贴近“语文生活”,与时俱进;
新课本在短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青少年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钢笔-大拙于青岛
教材的编著温儒敏教授介绍了新材使用要造成注意的九个方面(下面为温儒敏教授的讲义):
一、课文(选文)的变化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看看“部编本”语文课本课文数量的差异。和以前人教版作非常,课文数量总的是降低了。
初中以前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短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下降,不等于教学总量降低,而是几个版块的内容形式在调整,使课堂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口语的分量。大家使用新课本,要理解课文相对降低,但其它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推动的用意。
“部编本”语文课本的短文选篇,和以前人教版相当,有较大差异。
更注重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只是对于性的。课改以后流行的诸多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到最重要位置,另外,很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合教学。大家会看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去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特色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学校6个高一12册共选优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缩减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以前的人教版也是增加,平均每位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民国的诗歌,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文学,从唐代论文到唐朝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佳作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现在“部编本”的编撰,对这些课文同样也有做了改动的。凡是改动过的,都在注释中表明。对这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还要,另外,对原作个别显然不完善的词语(不是指哲学性的表达),也会改动。特别是学校低年级的课本,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教材编写对原作的削弱非常谨慎,会反复权衡,并不存在乱改的“习惯”。凡是原作者还健在的,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就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佳作一般是不作改动的。
社会上有众多对教材的指责,有些也许是不知道编写的情形。教材不仅仅美文的汇集,选文必须考虑教学点的设定、学段的课堂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哲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要在很多维度中平衡、寻找到一篇非常适合的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双线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课本的结构是分单元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文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根据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课堂穿插安排。教学实践中可以大概根据几个板块的排序进行,也可以做些灵活调整。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它流行的版本英语教材更清晰。条件较差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
此外,综合性学习数量有所下降,中心变得突出。新教材的英语课堂表面上比以前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还有所表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教学的探讨,也是英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课本的版块设置比以往清晰,但相互交融,综合性也是所提高。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相互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界定主要是便于,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必须按照各自的实际来适度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这样边界分明。
再看看单元的设定,“部编本”语文课本这方面也是些新的看法。
“部编本”语文课本结构上显著的差异,是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记”“人生之舟”,等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表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往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能力”的各类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物理常识、必需的数学素养、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作文、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常识或素质锻炼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表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本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注意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强调本单元的学习技巧。
为何要采取“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由于现有诸多版本语文课本,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行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或许忽略了数学课堂的规律。选文也常常只顾一头,只考量所选课文是否合适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必须学习这些知识、训练那些能力。语文课堂也就丧失必要的梯度。这个难题是严重的,教学中你们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课本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度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物理教学的要领、重点,按照一定次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苛求于人文主题,要非常注意物理常识、能力的推进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出来。
初中的单元设计节目没有学校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引言,4篇短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探讨研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三、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读本重新确定物理课堂的“知识制度”,落实这些表现英语核心素养的常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三年前,语文课堂的常识体系是非常明白的,听说读写的素养点、知识点,也都非常成模式。但在教学中发生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课堂的常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制定,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弊端,因此非常注重词汇修辞和数学常识讲授不要机制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变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加强人文性。教材受这些思想支配,也就都采取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构建。和之前的教学比出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但又发生另一趋向,就是物理的常识体系被削弱,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常识体系的构建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常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素质的练习,知识点和素质锻炼点不突显,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数学常识学习和素质锻炼得不到推进。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学校以及大学的数学课程中究竟是哪个位置,通过这一单元以及某一课,能让学员详细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何种程度,都不是很明白。特别麻烦的是,现在诸多教材都是课改以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构建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物理课程内容目标如何推动,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并非在探讨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部编本”语文课本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表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技巧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强化这些知识的把握与素质的练习,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句型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方式发生。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指出“语文核心能力”吗?“部编本”语文课本就早已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学校的英语核心能力机制。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展现和课堂中并不故意提出体系,防止过分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掌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课本体现知识制度和素质点,主要靠5个“渠道”。
一是学生用书,会给你们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这些基本的常识,进行这些必要的练习,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常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探讨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根据相关的常识点以及素质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式以及练习目标等提醒,有的还非常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训练课文和课堂实际,用非常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构词等数学常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表现的语文知识制度,并推进到详细的教学中。
备课要现有全局观念,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探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更加认真地表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现在学界在这个难题上一直有讨论,我们觉得应该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推动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而是要有整体的考量和安排,有潜在的机制。中学校数学的常识教学不要过度讲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常识体系,要有练习,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课本,不要体系化,但要有模式。
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原来(也许那时还有)这种完全围绕知识素养点展开的课堂,而是在课本中让“语、修、逻、文”基本常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课堂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课本的结构是考量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必须,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累积提高,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四、阅读教学注重区分不同课型
目前各类版本的数学课本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初中二高一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之后,在课堂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同学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样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根据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哪些区别。
虽然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辨别,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教授教,一般要求讲得非常细,比较精,功能是哪个?就是给例子,给办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同学讲,而是让学员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技巧利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实验、体会,很多状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是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何种文体,无论言情、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哪些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观念、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有没有差异,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乏味?这种的课怎么能促使读书的兴趣?课改这种年提高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不是秀肌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