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 | 六上第八单元《有你,真好》教学设计
有你,真好
沈晓敏
(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
【教学任务】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起了谁?为什么认为“有你真好”?哪件事或那几件事令你感触比较深?本次习作要求教师用第二人称通过准确的事件写成“你”的好,把事情写具体,并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习作,应让学生完整历程从立意、选材、构思、起草到修改的整个习作过程,在习作实践大学会融情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制作“心电图”分解事件,尝试把事情写具体。
2.借助范文支架,学习在作文中使“你”“我”对话,在丰富叙事内容的同时融入情感。
3.通过评改练习,能围绕主题用一件事或几件事进行组材。
【教学准备】
1.“有你,真好”习作单。(正面“感恩卡”,反面“习作单”。)
2.《不要让她太孤单》视频花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语境,定“人选”
(一)创设情境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唤醒动机
1.播放视频,酝酿情绪。
三八妇女节时,网上的一段视频引发了他们的关注,一起来看看。(视频内容:从小到大母亲对儿子的探望与牵挂。)
2.回顾往事,感受“真好”。
看了视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二)尝试制卡,激活思维
1.任务驱动,感恩先行。
生活中也有那个人片段教学教案怎么写,让你也想说上一声“有你,真好”。这节课就来制作一张感恩卡送给他,先填写上选取的人,用一句话写下你印象最深的事。
2.制作贺卡,锁定“人”“事”。
(三)落实指导,打开思路
1.抽生交流。(预设:对家人说、对同学说、对邻里街坊说、对师长说、对照顾过自己的医生说……)
2.事件交流。用开火车的方法一句话交流事件。
【设计动机】话题情境下的交际性习作教学,必须应在真实具象的对话场景中加以指导、规范,为此出示情境任务,唤醒生活历程,借助“制作感恩卡”这一真实准确的情境就能快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表达欲望。
二、图式思维,忆“事件”
(一)解读范例,厘清思路
1.学生口述印象最深的事件,教师随机记录相关场景。
示例一:妈妈帮我送牛奶
2.根据情绪变化,标注箭头,绘成“心电图”,完善“感恩卡”。
(二)事件分解,铺排情绪
1.回忆令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关键的画面,画一画内心的起伏,绘制一张“心电图”。
2.学生按照规定进行事件分解,写下关键场景,根据心情起伏绘制“心电图”。
3.同伴交流,互说事件。
(三)选择素材,聚焦重点
1.选择事件中心里体会最深的一个场面,在“心电图”中画上一颗爱心。
2.个别教师进行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当时的“一句话说”事件,再利用“心电图”尝试对事件进行分解,能帮助学生把事件说具体,既减少了习作的难度,又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习作结构网络,为有困难的学员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
三、聚焦重点,写“场景”
(一)锁定画面,初写片段
1.想象“你”就在眼前,那人,那事,那画面……慢慢地浮现在眼前。把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写成一段话,注意用第二人称来写。
2.学生按照要求开始初写。
3.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二)同桌互评,体会情感
1.交流初稿,出示互评要求。
读,和同学交换读习作。
画,你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深切的感情?画上波浪线。
评,片段非常感动你的得三颗星,稍有触动的得两颗星。
2.同桌合作,尝试评价。
(三)交流初稿,展示互评
1.选取两份典型习作上台交流。
2.一名老师读习作,同桌进行点评,展示互评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的一次试写结束后,教师通过素材支援、指标建立、同桌互评等教学程序的推行,不仅提高了作文评改的互动性,也提高了高年级学生作文过程中的读者观念。
四、依托支架,明“方法”
(一)核心知识建构
1.习作支架,初见“你”“我”。
(1)教师引导:两篇习作,哪一篇最可感受到真挚的感情?为什么?
▲习作一中虽然写了风波,但是从字里行间没能感受到“你”的好。
▲习作二中通过“我”的角度,写了“你”的措词举止,写出了“我”的心里感受。
(2)教师小结:片段中,把“我”放出来了,把“你”也放出来了,一边叙说“你”的好,一边流淌着“我”的情,这种饱含的感情就扑面而来了。
2.课文支架,对话“你”“我”。
(1)出示片段。
①《再见了,亲人》片段。
②《山中访友》片段。
(2)集体讨论。从这些地方感受到这份真挚的感情?
(3)教师小结。作者的技巧就是让“你”“我”对话。通过“我”的角度,写“你”的动作,“你”的神情,在声声呼唤中既释放着“我”的心声。
3.微课支架,重塑“你”“我”。
播放习作修改的微视频,学习在短片中怎样写上“你”“我”,如何使“你”“我”对话,让真情流淌。
(二)片段修改展示
1.同桌提出修改意见。
2.自主设置习作,加上“你”的一言一行,加上“我”的所见所感。
3.抽生展示修改成果。
这样比较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