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年的故事》教案1

2020-05-22 14: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故事怎么写教案_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班会教案_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教案

一、板快组成特征:

本板快主题为“过年”。提起过年,孩子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吃美味、穿新服装、得压岁钱、放鞭炮、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在年底岁末,以这种的主题成为本册教材的结束,的确有着特殊的魅力。本组教材共三篇课文:古诗《元日》描写了农历正月初一这两天的快乐情景;《他们这么过年》通过“小灵通”访问的方式,介绍其他几个国家的他们如何过年;《年的故事》向他们介绍年的来历。本板快洋溢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又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风情。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学中,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讲一讲以前是如何过年的,或者已经到来的这个年打算如何过,来延展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融入我们各自的趣味以后,课堂会浸满年的颜色跟喜庆。

二、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民间故事共四个自然段。先写在很就久曾经,有一种动物叫“年”;然后写“年”常常祸害人畜,把他们搞得不得安宁;接着写家家户户挂桃木板,点起火堆,敲锣打鼓,“年”吓得不敢再回来了;最后写这种习俗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形成了新年的民俗。文章语言生动,内容简单易懂,易于学生理解跟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一查和年有关的传说、我国也有这些年俗。

三、语文课标对本学段课文内容阅读的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故事怎么写教案_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班会教案_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教案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渴课文中短语的含义,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幸福的情景,关心自然跟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跟事件有自己的体会跟见解,并善于与人交流。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具体、流利地读课文,语气恰当。

3、读懂故事内容,知道“年”的由来。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班会教案_故事怎么写教案_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教案

4、把这个故事讲给对方唱。

五、课文解读:

1、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二年级语文课堂的重点。本文共有15个要求了解的字,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识字。如“俗、联”可选用归类识字法,根据形声字的特征进行识字;“逃、敲、贴、吼、扭”等生字可选用做动作的方式在生活中识字。“凶”可采取猜测字义法故事怎么写教案,意为险恶之地,象挖地为坑,有物相交陷入其中。“庄”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它-——“座中无人”;还可以结合字形来记“有房屋,有耕地,便是村庄”)“凶、庄、响、团、渐、敲、联”的发音都是三拼音节,要强调学生读时不要漏掉介母。“宁”在文中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有两种含义:一是“安宁”;二是北京的别称。除安宁外,还可以组词:宁静、宁日等。读四声时,有三种含义,一是“宁可”;二是书面语,当“岂、难道”讲;三是姓。我们应鼓励学生正确判断它的不同读音,根据它的不同意思组词。

写字时重点知道“凶”字,共四画,笔顺是撇、点、竖折、竖。因为它笔画少,还要注意观察它在虚宫格里的位置。

2、朗读积累: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教案_故事怎么写教案_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班会教案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故事的创意,通过语调的差异、声音的大小、语速的缓急生动地体现出来。

如“它长着狮子头,牛脖子,生气时大嚎一声,地动山摇。”这句话把“年”凶猛的样子形象地描写下来。在朗读时,就必须读得夸张些,突出“吼、地动山摇”等词语。

再如“这一次,‘年’又蹿进村庄,一发现这种,吓得连忙就走,逃进深山故事怎么写教案,再也不敢出来了。”这句话主要描写了“年”逃跑时的样子,朗读时速度应适度加强,突出“又、看、吓、扭、逃、再”这几个词语。

朗读时应提醒学生留意“张灯结彩”中的“结”不读一声,读二声。

通过朗读,知道年的由来,体味过年的真谛。在朗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向对方询问等方式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积累“家家户户、敲敲打打、张灯结彩、不同凡响、团团围坐、天寒地冻”等词语,选自己偏爱的词语说话。

3、梳理课文内容:

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班会教案_故事怎么写教案_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教案

⑴年长得什么样?

⑵年做了这些危害他们的事?

⑶人们如何战胜了年?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对课本内容就无法全面认识了。

4、表达:

⑴把年的故事讲给你们唱。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给学员自由练习的时间,练习模式能由它们自选。练习后,请部分老师把故事讲给所有朋友听。我们对学生的规定不要过高,只要讲得完整就可以。为了使学生讲得成功,我们也可以把课本四段的小标题写起来做提示。

⑵我还了解跟过年有关的传说:

在课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的传说,如“熬年、万年创建历法说”等。